搜索
 

千里送别彭荆风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汪彩萍

2018年7月24日傍晚,接到姚增华的电话:彭荆风老师逝世了,26日上午在昆明西郊举行遗体告别,你要不要去送彭老?我没丝毫犹豫,立刻回答:我要去。

彭荆风老师祖籍江西萍乡,1929年11月22日出生于他父亲在鄱阳任县长时的芝山,成长于他父亲当过县长的铅山。彭荆风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对铅山鹅湖文学社的文学爱好者有引导提携之恩。

2009年11月,彭老回铅山探亲,为家乡的文学爱好者讲了两个多小时的文学创作课,见大家意犹未尽。彭老说,只要身体许可,他每年都抽时间回来为大家讲课。当时,彭老的创作时间非常宝贵,有好几部军事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要修改。他能抽时间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吗?然而,彭老说话算话,他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累,也不顾创作任务繁重,连续三年,自费来铅山,义务为当地的文学爱好者讲授文学创作经验。

在彭老教诲和鼓励下,铅山鹅湖文学社应运而生,文学爱好者由少变多,由弱到强,在省内外文学期刊上崭露头角。

2016年5月20日,我曾与几位铅山文友专程到昆明看望彭老。当时,彭老刚出院,看到家乡来人,得知铅山文学爱好者的进步后,彭老非常高兴。在彭老家做客的场面,彭老慈祥的面容,谆谆的教诲,像电影在脑海里回放,那情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在彭老过世的前几天,在2018第四期《星火》杂志上,我读到彭老的散文《七十年前的文学青年》这篇文章,不由回想起陪同彭老和他女儿鸽子,在上饶金龙岗寻找彭老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上饶《民锋报》工作过的旧址、又陪彭老到鄱阳寻找他的出生地的情形。我们和彭老有约,再过几个月(2018年11月22日),彭老九十岁生日那天,大家去云南给彭老祝寿。彭老满口答应了。彭老,这次您怎么能说话不算数了呢?怎么能说走就走,阴阳两别了呢?

彭老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坐牢七年,离开文坛长达22年的恶劣环境中,仍然不放弃创作。他在人生自由受到限制,没有条件写作的情况下,仍然想办法读书和写作。他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就是在没有人生自由的情况下,在碎纸片,在香烟壳上写成。平反恢复工作后,彭老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即使已经到了八十多高龄后,他仍然每天像上班一样,坚持在电脑前写作。他说,作家要像农民,像工人一样去生产,去劳作,去勤奋耕耘。他每天都要写几千或上万的字。他说,不能虚度光阴,更不能辜负所处的时代。从事创作70年,彭老写出了数百万字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驿路梨花》

《今夜月色好》

《解放大西南》

《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彭老创作的最后一部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还被中国作家协会确定为2018年度重点扶持优秀作品。遗憾的是,彭老还没看到这部即将出版的心血之作。

7月26日上午9点,我们一行四人,代表鹅湖文学社,来到昆明西郊的殡仪馆送别彭荆风老师。

“鹅湖文学写作班”是彭老最初给大家讲课时取的名字,“鹅湖文学社”是两年前我们来昆明看望彭老时,他要求更改的名字。我们和彭老,以文学的名义相识,就以文学的名义送别吧!

我与彭老相识于1985年5月。那是他被错误关押多年、审查恢复自由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他从好友陈希平那里得知我发表过小说,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前些年,彭老回乡探亲,我又几次陪同。交谈中,得知彭老落笔千斤,对待文字,精益求精。2010年,他耗时12年创作的《解放大西南》,修改了10次,光手稿就有27公斤。创作《挥戈落日》时,他反复酝酿,查阅、摘抄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以求证史实。在写作时,彭老几次推倒重写。《挥戈落日》的姊妹篇《旌旗万里》,彭老从2005年写到2015年,创作了10年,修改了7次,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彭老呀,彭老,您为了这部作品能立起来,不惜辛劳3650多个日夜。您为写作,不惜搏命,令人钦佩,让我汗颜。2016年5月,我们到昆明看您,正逢您想法子“逃”出医院,为的是校对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

在作品面前,彭老舍弃了生命,这些鸿篇巨著,都是从无数史料中还原现场,为了让作品兼具真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彭老说过,作品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考验,作家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为了这份责任,彭老每次在撰写纪实文学前,都要从浩瀚的历史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历史的真实,查清关联的人文脉络。在查找资料,阅览旧档案时,彭老和女儿鸽子多次产生严重的皮肤过敏。康复后,依然回到档案馆、图书馆、旧书堆里寻找,直至找到印证历史真实的史料。

彭老回乡采风时,已是享受军级待遇的知名大作家,但彭老从不摆首长架子,不端大作家牌子,和身边的每个人都谈得来,几年后还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彭老的口袋里总是放着本子和钢笔,随时将感兴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彭老说,虽然学会了电脑写作,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您说您的写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就是从这些小本本中得来。

悼念大厅门前的两幅挽联,既是彭老一生的写照,也是彭老作品的汇集:

大江南北惊闻芦笙吹响旌旗万里著雄文

高原上下静候太阳升起梨花满路送忠魂

西南解放壮士横戈历边塞烽火

梨花驿路月色笙歌叹孤城落日

我相信,有芦笙恋歌壮行,有驿路梨花装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