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平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灿烂的饶信文化中,古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饶的能工巧匠们在这片土地上营造了许许多多的建筑,其中不少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全市古建筑中有三清山古建筑群、应家龚氏宗祠两牌楼等多处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上饶的古建筑,要夸夸咱们的徽派建筑。婺源全县都是徽派建筑。他们的口号是:“将徽派进行到底”。徽派建筑天然古朴,与众不同:一是粉墙黛瓦,飞桅翘角;二是石木砖雕,精细典雅;三是牌坊林立,祠堂众多;四是山环水绕,坐北朝南;五是灰瓦片片,白墙叠叠。这些特征,与青山绿水十分协调,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在秀美乡村建设中,婺源本着实用惠民的原则,对原有徽派建筑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主要是把窗户改大了,使光线更好,实用性更强。婺源的徽派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深具美学价值,可以说是融风水学、环境学、安居学、美学于一体,浑然天成的杰作。在全市秀美乡村巡查中我们发现,大家都在按省委要求,学习婺源徽风格建筑风格,把徽风格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巡查归来,我们真有一种“水墨丹青画中行、婺源归来不看村”的感觉。
说上饶的古建筑,少不了要夸夸上饶的古建“国宝”。包括龚氏宗祠两牌楼、玉山考棚、鹅湖斜塔、永平国本坊、河口明清古街、理坑村民居、婺源龙天塔、婺源阳春戏台、鄱阳永福寺塔、饶州府文庙等。龚氏宗祠两牌楼位于上饶县的应家乡安坑村,为全国第7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宋绍兴三年由工部侍郎龚仕旺在此隐居,繁衍后代,形成龚氏村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隆兴年间,龚氏宗人建叙千祠祀祖。明清时期几度复修。清乾隆八年龚氏子孙又在叙千祠对面建玳公祠。乾隆十二年,叙千祠重建门楼,与玳公祠遥相呼应,形成一门两牌楼。可贵的是,龚氏宗祠很有文化,里面有《浣纱记》的石雕,把昆曲剧目刻于龚氏祠堂,传唱吴越故事,激励子孙贤良,现成为研究戏剧历史及表演艺术的难得资料。这些国宝级古建,几乎都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故事。
说上饶的古建筑,要夸夸上饶古建的独有特色。上饶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饶信大地群众生活的历史记录,是饶信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说,玉山考棚,旧称试院,清代称训导衙。它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兴建,道光十八年重建;咸丰年间尽毁,同治六年重修。它可是科举制度的“活化石”,从这里走出去不少玉山的杰出人才。也正是这考棚所激发的良好学风,使玉山一直弥漫着书香,赢得了“博士县”的美誉。而铅山的明清古街,是明清时以河兴商、以商兴街的典型代表。古街起始于明初,盛于明代中期,在清乾隆年间基本定型。河口明清古街,不以规模宏大取胜,而以布局紧凑、装饰华美和用料精良见长,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而婺源县理坑村的民居,被誉为中国晚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其特点是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而且全村人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这些古建,共同点主要有:
一是很大气。从鹅湖书院、十都大屋等古建来看,用的都是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上饶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有生气。体现在徽派建筑中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马头墙体,让建筑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我们再来看德兴一带的民居,居房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朝向统一,与山水十分协调。“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上饶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很强的。
三是很耀眼。我们都看过婺源的俞氏宗祠,建筑材料使用考究,其木雕细腻生动,寿命长,颜色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都富丽堂皇,号称“木雕宝库”、“艺术殿堂”,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四是重风水。上饶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他们选址时十分注意: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所以,上饶的民居多半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生存生活的最佳选址。事实上,上饶的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为弘扬饶信文化中古建文化传统,我们建议:
第一,在全市推崇、倡导古人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建筑观。上饶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这在婺源的徽派建筑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山水掩映下的徽派古村,怎么看都与自然很协调。《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上饶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观,绝不允许轻易与大自然争彩头,绝不允许高层建筑与我们居住的城市靠山争彩头。
第二,在秀美乡村建设中,要力求民居与山水、树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秀美乡村在总体上达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民居建设要以人体尺度为原则,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不能造得太大、太高。尤其是不允许把住宅建得太张扬。农村民居建设一定要以人为中心,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尽可能符合方便现代生活的要求,而非越造越大。
第三,要力求让上饶的现代建筑成为一幅“画”,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做到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这一点,在婺源徽风格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婺源徽派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软和谐”,表现出内向、收敛的性格,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现图画中泼墨挥毫的境界,使婺源的景致越看越美。
第四,建筑物形式要力求活泼和生趣。上饶山明水秀、四季常青,建筑的色彩要力求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让人舒心,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同时,要千方百计让饶信文化深深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古代建筑用不老的形象传递着历史的气息,这一点我们和古人还有不少差距,要力求古为今用。
第五,守护、保护好现有的古建筑。像鹅湖书院、玉山考棚等古建筑,在现代仍然发散着迷人的光芒。文明在不断地创造、进步和积累中成长,想要传承那些值得传承的古建艺术,首先就需要我们的守护。所以,对于上饶古建筑的守护保护刻不容缓,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也急需深入。现有古建应在市博物馆落成之时,作为展馆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布展。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古建,要像河长制那样,建立房长制,由相关领导牵头进行重点保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