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穷孩子”许家印:饮水思源投身脱贫攻坚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本报记者

郑大中

近日,“恒大向贵州毕节再度定向捐赠20亿元”消息刷屏网络。事实上,20亿真金白银帮扶贫困地区,对于恒大来说并非头一遭。

从2015年开始,恒大就在毕节开启扶贫事业的征程,两年多来,恒大已在当地无偿投入40亿元,再加上这一次捐赠,总捐赠金额已累计高达60亿元。然而这还只是开始,恒大总计110亿元的扶贫资金正在陆续到位。

企业参与扶贫,其实并不少见,但持续两年多,计划无偿投入110亿,以“企业包县,全面脱贫”的模式,在贫困县培养2000多人的扶贫团队,从资金到教育再到产业实现全面覆盖,甚至开创出政企合作扶贫的新模式,却不多见。

当年,恒大此举让很多人颇为诧异。那一年,恒大快速发展,离“地产一哥”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在如此关键时刻,没有多少企业会愿意分心在商业之外。然而,恒大却早就看到商业之外的东西,毅然将社会责任印刻企业使命之中。

从小苦出身

更知穷滋味

恒大为何拿出110亿结对帮扶贵州毕节,出发点何在?日前一段恒大集团帮扶乌蒙山区扶贫干部出征壮行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流出,让人们看到了真情流露的许家印,也了解他投身慈善的初衷。

“我1岁3个月的时候,母亲得了病,没有钱看病,也没地方看病,就这样走了,我就成了半个孤儿。”上述在视频中,许家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上中学的时候,由于离家比较远,每星期背着筐去学校,筐里面装的是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头,“还有一个小瓶子,瓶子里面装着一点盐、几滴芝麻油和一点葱花,这就是我一周的口粮。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窝头,喝一碗盐水。到了夏天,天很热,黑窝头半天就长毛了,洗一洗继续吃。”

从小尝遍生活苦楚的许家印曾经的愿望是走出农村,吃上白面。随着国家恢复高考,许家印幸运考上了大学,靠着国家每个月14块的助学金读完了大学,人生命运发生逆转。

乌蒙山区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毕节市是乌蒙山区的贫困“重灾区”,不少当地人还住在四面透风的茅草屋里,不少孩子上学要往返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甚至很多孩子因为太穷,无奈早早辍学。

“他们实在是太穷了、太苦了,他们现在多么渴望别人的帮助,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如今的乌蒙山区,让许家印看到了童年时的贫苦。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企掌门人之一,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许家印却对慈善却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没有国家的恢复高考政策,我还在农村;没有国家的14块的助学金,我也读不完大学;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恒大也没有今天……我们应该回报社会,我们必须回报社会。这不是空话,也不是虚话,这是我的心里话。”

积极回报社会

誓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概念2013年被提出以来,脱贫攻坚战被摆到政治性和全局性高度。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共同富裕,甚至大国崛起,扶贫都是首当其冲。

2015年12

月1日,恒大正式决定帮扶大方县。不久后,恒大地产集团成立了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部门——扶贫办,许家印全程参与。

在恒大扶贫办成立几天后,许家印便带着一份30亿元大单来到大方县,并且选派了第一批287人的专职扶贫团队常驻大方,展开脱贫会战。用许家印的话说,他要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要与贫穷“决战乌蒙之巅”。

扶贫路上,恒大将公益参与、产业开拓、社区综合开发三种扶贫模式相结合。比如:设立2亿元的“恒大大方慈善基金”及建设小学、养老院等;设立1亿元“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总额达10亿元,同时投入9亿元,因地制宜建设依托合作社运营的产业基地;捐资10亿元,结合新型城镇社会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50个新农村和一座民族风情小镇。

扶贫,恒大是下了大决心的:在投资方面,恒大在大方三年内投入30亿,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揽子措施,目前已经实现8万多贫困人口初步脱贫。2017年,在大方扶贫取得初步成效后,恒大又承诺承担毕节市其他6县3区的帮扶工作,再无偿投入80亿,加上大方的30亿,恒大将投入110亿元的扶贫资金。

企业该如何回馈社会,恒大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板。企业从社会中来,最终仍要回到社会中去,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责任意识的必须。“恒大模式”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扶贫领域,更体现在整个社会领域。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专家认为,恒大帮扶不仅改变了贫穷地区落后的面貌,更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机连接,建立起长效持久的扶贫、脱贫机制,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路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