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小村落瓦屑坝大大移民集散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对于鄱阳湖,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这里是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用“火攻”夺得大战胜利的地方;这里也是百万移民通过瓦屑坝集散中转“走四方”的地方。

在鄱阳莲荷山的小岛上,小小瓦屑坝有着独特的区位,自古就是鄱阳湖东部的航运交通码头。明朝立国伊始,朱元璋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统治,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等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移民政策。

于是,在朝廷的主导下,大批贫苦无地的农民或流民,被强制移民到因战乱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他乡之地。朱元璋的移民政策,除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还有其政治原因。在朱陈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的败卒四散逃命后有不少混迹于民间,这些人如果日后与当地百姓联合起来反抗,一定会成为动摇明王朝政权的祸患。为消除隐患,同时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明政府实行移民,即对宗族人口众多的、势力强大的族群,对有陈兵败卒落户的村落,政府强制迁徙,并分而治之。瓦屑坝就是明初“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集散地。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其中有一百多万人是从这里出发到湖广地区的,所以,瓦屑坝被称为江南第一移民圣地,是具有古陶遗址和中国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小小瓦屑坝,鼎鼎大码头。

瓦屑坝为什么能成为移民的聚集地?鄱阳旧为江西饶州府治所在地,在南宋时期由于毗邻首都临安,北方士族大量迁入,文化高度发达。在多山的江西,鄱阳是一片难得的平原,人口大量繁殖,具备向外移民的条件。鄱阳不是军事要塞,没有密集出现过重大战争,而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却因战事频繁,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作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鄱阳人丁兴旺,于是,历代封建朝廷曾多次把鄱阳人往外迁。《中国移民史》说:“鄱阳瓦屑坝是湖广一带地区移民一致认同的根。”

《明史》《明太祖实录》《中国移民史》记载,仅洪武三十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移民就达二百一十余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人,而江西绝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从江西各地和饶州各属县来的一批又一批移民到瓦屑坝集中后,在瓦屑坝乘船驶入茫茫鄱阳湖,驶进滔滔长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痛苦背井离乡,走向未知的命运。瓦屑坝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圣地,是无数移民后裔心中的圣地,梦中的故乡。

《明史·食货志》《中国移民史》说,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之移民定律,长绳缚手,蹒跚离去。这次移民是明朝廷的专制措施,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明朝移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这些移民迁到安庆等地后,期待着机会能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将逝者再埋入土中。但人们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坝了。自元末明初至清中期,江西一批又一批移民离开故土从瓦屑坝码头起航迁往湖广地区。他们在湖北、安徽、湖南、河南,乃至四川、贵州等地生息繁衍,开创基业,为当地的发展建功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很多移民后裔还成为彪柄史册的人物。其中有: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坎迁往合肥”。合肥《槽坊许氏宗谱》记载,先祖从江西瓦屑坝迁来肥西磨店。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九世祖)无子,将姻亲许光照四子过继为嗣,起名李慎所。世代耕读为业,直到1838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开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其兄李翰章后赐进士出身,故李家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段祺瑞,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集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于一身。段祺瑞为安徽六安人,后迁合肥,其祖籍江西鄱阳。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中,其先祖由瓦屑坝移民湖北英山,再迁寿州,转安徽六安,后定居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邓稼先,中国两弹元勋,安徽省怀宁邓氏家族人。据怀宁县《邓氏宗谱流序》载,“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白麟坂居住,遂为怀宁耕读民”。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为其十三世孙,十七世孙邓艺孙为著名教育家,十八世孙为著名美学家邓以蜇,“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其十九世孙。邓稼先在《回忆我的父亲邓以蜇》中说,其远祖邓君瑞原住江西鄱阳县郊外的农村(邓家),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潮中,由瓦屑坝集中迁往安徽怀宁居住;叶笃正,安徽安庆市人。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学术巨匠之一,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据《怀宁叶氏宗谱序》记载,元朝未年,有叶仁钦其人,自江西饶州瓦屑坝移民安庆境内,定居安庆西门沟儿口,是怀宁县叶姓一世祖,叶笃正是叶氏家族20世孙;严凤英,安徽安庆人,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人民艺术家。据桐城《严氏宗谱》载,罗家岭严氏一世祖三兄弟三人,于明代从江西瓦屑坝迁来。老大落脚桐城河东,老二严富春定居桐城罗家岭,老三严春谷定居怀宁五横。严凤英是瓦屑坝移民严富春的罗家岭分支一脉。严凤英本名严鸿六,是“鸿”字辈。还有医圣李时珍、明首辅张居正等名人,也是瓦屑坝移民之后。李时珍家乡湖北蕲州城东还有一条江西移民垒起来的“坝”,特意起名为“瓦屑坝”。

从湖广地区各地收集到的家谱资料中,可以看出:瓦屑坝是明初移民的血脉缘头,是明初移民的“根”,瓦屑坝是亿万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移民们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念念不忘根。数百年来的寻根愿望,始终没有停止过。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向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移民后裔绵延繁盛,遍及安徽、湖北大地。

怀恋是人类通有的情愫。姓氏与故里,对中国人来说,永远是座斑驳陆离的大迷宫。对故里的沿波讨源,对姓氏的探赜索隐,是国人的天性使然。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对丧失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鄱阳瓦屑坝是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无论是过长江、入巴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瓦屑坝湛蓝的天空上一朵朵白云从江南飘来,成了他们如梦如幻的牵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瓦屑坝作为移民大码头,已经成为根亲文化的中心。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建立瓦屑坝移民文化纪念馆。如今,古老的瓦屑坝作为一个悠久的码头,是祖辈发动过移民壮举的地方,是移民后裔心中千万里追寻的根。应尽快建立瓦屑坝根亲文化纪念馆,把相应的史料摆进来,把认祖归根的移民后裔摆进来,把移民中名人的事迹摆进来,把这些年瓦屑坝研究的成果摆进去。

第二,把瓦屑坝做成文化旅游品牌。在“江西填湖广”的宏篇史诗中,江西人、上饶人、鄱阳人充当了主要角色。如今,“鄱阳瓦屑坝”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遗迹,来瓦屑坝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清明节前后,飘泊在外的游子们跋山涉水,来到祖先的出发地——瓦屑坝。瓦屑坝成了百万移民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寄托,成了他们人生最温暖的角落和故乡。市县两级要全力以赴把瓦屑坝打造成移民文化的旅游品牌。从瓦屑坝出去的移民后裔很多,这个品牌打得好,每年可吸引大量游客来旅游,这对鄱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旅游打造成支柱产业很有意义。

第三,深化瓦屑坝移民文化研究。瓦屑坝留给我们许多的猜想,有许多的谜等待着人们去破解。比如,当年朱元璋以区区20万人马打败陈友谅60万大军,到底到多少人脱逃,其中有多少人散落在附近?市县有关方面要加强对瓦屑坝移民文化的研究,同时,创作一些根亲文化的歌曲及影视文艺作品,以激发移民后代的故园情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