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傩舞
本报记者
戚虹鸿
文/图
弋阳的弋阳腔表演,鄱阳的脱胎漆器髹饰技法,铅山的连四纸制作技艺,万年的稻作习俗,婺源的傩舞、徽剧、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一个个传奇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如一朵朵仙葩绽放在上饶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目前,上饶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都是哪些吗?在又一个“非遗日”即将到来的时候,一起去开启一场奇妙的“非遗”之旅吧!
傩舞,又称鬼戏,是一种古老民族娱神舞蹈。舞者头戴各种质朴而夸张的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装扮成比想象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随着强节奏的鼓点,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傩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最原始仪式,被认为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以及中国戏曲的源头,距今有7000余年的历史了。
婺源的傩舞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以前,据考证,婺源傩舞系由古时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俗称“鬼舞”或“舞鬼”。婺源傩舞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且多带情节,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面具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舞者头戴面具,面具狰狞闪亮。在婺源江湾景区,每逢节假日,景区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傩舞表演,让游客感受别样的婺源文化和魅力。
婺源三雕
婺源自古以来文化兴盛,文物建筑、古村落遗存十分丰富,遍布全县乡村的“三雕艺术”声播海外。
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建筑所运用的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走进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这些昔日官邸或商宅中的华美装饰,如今留存在寻常百姓的民居里,向世人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婺源“三雕”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到了清代,“三雕”艺术已经到了“无巧不用其极”的地步。
婺源砖雕艺术在婺源古建筑中广泛多见于建筑中的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特别是古建中的门楼,它典雅、庄重,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牌坊、勾栏、踏步、门框和大门两侧下端石等。婺源石雕中的浮雕和圆雕艺术,享誉甚高。木雕多饰于建筑内的屏风、栏柱、额坊、梁柱、斗拱、窗棂、门楣等处。婺源“三雕”的雕刻手法风格迥异、丰富多彩,有时把多种雕刻手法不拘一格地混合并用于一件雕塑品上,使作品更空灵和逼真。
想要了解婺源“三雕”,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婺源古民居里走走。那些精美的“三雕”,总能让人惊叹,给人美的享受。
婺源徽剧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渊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剧。
徽剧的内容广泛,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为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的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彩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其表演形式也灵活多样,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单折戏、连台戏均可演出。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等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融合。
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我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婺源,徽剧是当地的主要戏曲。节假日期间,婺源不少景区常常上演徽剧表演,让游客感受传统徽剧的魅力。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的生长,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区。这里绿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以前,婺源的人们就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生产。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并介绍了婺源茶叶产区情况。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产量、品种有了新的增加,工艺上已出类拔萃。
婺源绿茶制作工艺在明代之前,主要是采用蒸青法制作。到如今,婺源绿茶炒青茶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程序为: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婺源绿茶制作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了历史上松萝茶的某些独特工艺,如留顶芽采单叶的采摘法,把过嫩的顶端芽叶和过老的粗大叶片留在树上让它再发芽叶,以保持鲜叶原料的均匀;杀青和初干时,打扇去其水气,使茶叶青翠碧绿等。
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下的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的说法。
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上婺源属安徽歙州(宋代徽宗年间改徽州)之辖地,以州名物,固婺源所产之砚称为歙砚。歙砚的石材主要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故又称作“龙尾砚”。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的工艺风格和特点。其雕刻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汤村街边的熹园,原名“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园内有“歙砚展示厅”、“歙砚制作车间”等,为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熹园很好地展示了非遗技艺歙砚制作及歙砚精品。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了解歙砚制作技艺,没准还能亲自体验一把。
万年稻作习俗
位于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时长,雨量充沛,适合水稻、油菜、瓜果等农作物生长,历来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万年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境内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一考古发现将浙江河姆渡发掘发现的稻作文化提前了五千年,从而改写了中国及世界稻作历史。
万年是“稻米之乡”,也被称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传统的稻米习俗已在该地域传承了几千年。据历史文献记载,水稻一直是万年县境内主要栽培作物。万年人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劳动中与当地传统的民间文化融会,逐步形成了万年人在歌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万年的稻作文化浸润在人们的日常饮食里、宗教庆典中、结婚喜筵上,或是绘画和歌曲里。
万年稻米习俗主要体现在农谚、节令习俗、饮食、礼仪仪式等几个方面。
万年生产的贡米也是海内外声名远播,是人们喜爱又放心的米中精品。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地方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中的一个缩影,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农业研究价值。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漆器是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与瓷器、景泰蓝并称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历史悠久,制作精巧,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鄱阳脱胎漆工艺以生漆(不含化学成分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具有色彩古朴雅致,质地轻巧玲珑,耐高温、防腐蚀等特点。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其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鄱阳县城的饶州脱胎漆器有限公司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鄱阳脱胎漆器,还能了解到这项工艺的制作技艺。
弋阳腔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与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音乐和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故名“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声腔。弋阳腔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自诞生以来,其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推动着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
在弋阳,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时,当地的弋阳腔剧团会走进景区或乡村,为当地群众或游客献上一曲传统又经典的弋阳腔。
铅山连四纸
铅山连四纸是铅山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纸品,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
“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连四纸的制作工艺有72道,道道精湛,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如今,在河口明清古街里有非遗技艺手工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全面了解到铅山连四纸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还能亲自体验制作连四纸、制作线装书的传统手工艺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