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稳生
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现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建县时,县治在清华,天复元年(901)年,(紫阳)。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县治蚺城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缮。改夯土城墙为石城墙,并将城区向西扩展了500米左右,使城垣面积扩大。天启四年(1624)、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三年(1664)、乾隆十年(1745)、嘉庆元年(1796)、道光十七年(1837)等因水患或遭火毁的城垣、城楼,进行了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在城垣上加高女儿墙三尺,于北关外添设矮墙一段。
古县城东南北三面河水环绕,西面临山,城垣凸起,呈靴形,平面似舌状半岛。星江河水绕县城半圈后向西而去。老人说那是古时的护城河,县城的城北、城东还保存着城门洞旧址,洞口青石砌成,椭圆形,虽历经历史变迁,依然十分坚固。城中有不少古巷、古屋。古屋厅堂都建有天井,寓意“天降洪福”。观古城,最有趣的是看古街巷。每一条巷子幽深而又静谧,两边屋墙高高的,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城内的街巷数都数不过来,什么当店巷、石牛巷、朱家巷、东门街、十字街、先儒街、程家街、北门街等。每条街巷的地面都是用一块块完整的青石板铺就,因年数久远,闪着亮光,且无论下多大的雨,路面都不会积水。
县城始称弦高,后称蚺城,再称紫阳(因祀朱熹,以其别号名),又复蚺城。唐咸通六年(865年)创建,从唐至清古县城出进士以上文武官员达14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弁、朱松、朱熹、南唐查文征,明学者、户部主事汪敬,清工部尚书董邦达等。旧城原有八景、八门。四周都是城垣。由于时代变迁,一些景致已难寻,现今能看到的有朱熹故居遗址——虹井,传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终日不绝。后朱熹在福建生时,井中紫气贯天,故称为虹井,该井内径1米,深约5米,旁边还有巨碑和铭文。回想当年井中冒出的虹光,是何等的稀奇事。古城东门的老城墙下,还有朱熹亲笔书写的“廉泉”墨宝,该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长年不涸,清澈见底,尝尝朱老夫子饮过的千年甘洌,不是挺惬意的事吗?观赏过“廉泉”,接下来是朱绯塘的诗情画意等着你,朱文公与门人滕磷出城闲游至三都村(今文公北路),见村内有好大一泓池水,能照得出自己的人影和天上的云彩,随即吟诗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县城里全都是青石板路面,据记载为明万历十三年(1588)年知县万国钦见“街道素无石”,动众兴工改造路面,铺砌青石板,使街道美化便人行走。程、董、汪、王为大姓,有程家祠堂、董家祠堂、程家巷、金家巷、胡家巷等。邑内古建甚多,东门街有城隍庙、朱文公庙即文公阙里,汪王庙,还有“修德”“凝道”两座石牌坊。南门街有杨四庙、土土庙、虹井(朱熹家老屋址)。大庙街建有灵顺庙、万寿寺、西山第一楼牌坊,胡老爹庙,西门街有财神庙、城西有孔子先师庙,北门街有仙老爷庙等,民间还有东门凶、西门水、北门风、南门砍头枪毙鬼。
大意是东门凶,称虎,势力大,西门水深,且鱼也多,北门的风很大,南门自古就是刑场,处决犯人的地方。迎灯的时候也要讲些规矩。
古城里流传着不打五更的故事:说是至明代时,市民绸密,住房缺乏,便将城北的西湖填平建民宅。当时的县令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来填平西湖荡里的水源,可怎么也盖不住水,填到差不多了,地下的水又冒了出来。众人想了这样那样的办法,都无济于事。时与县城相邻的韩家坞有个韩百万,家中有个宝贝——聚宝盆。这聚宝盆有个能耐,能把所有的水聚到一块,然后往下沉。县令派人去与韩百万商量,要来了这个聚宝盆。韩百万对来人交待说:“聚宝盆沉下去后不能打五更,否则它就会浮上来”。拿来宝盆将它盛满水,放在往上冒水的地方,果然就下沉了,所有的水都吸到一块沉了下去,填湖工程很快就完工了。不久在原来的湖面上竖起了一幢幢房子。但婺源从此不再打五更,害怕聚宝盆显灵,后果不堪设想。
初到婺源老城区,还可看看朱子步行街,这是一条2006年里改造后的老街,以徽派建筑为特色,整齐规划,店铺林立,木雕花窗,精细镂空,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足有1000米。东西两头都有牌坊,分别是“文公阙里”和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四柱牌坊,街中间有仿古孔庙大门,走在步行街上,虽不能与屯溪老街相媲美,但独特的徽韵,让你体验到了浓浓的徽州风情。
时过境迁,光阴荏苒,口口相传的旧事依然能听到,但一些昔日的景致已难寻觅,任凭人去想像。除了老城区朱子步行街,现今星江河上有了西门大桥、东门大桥、天佑大桥、景观廊桥、文公大桥代替原有的木桥外。新城区扩大了4倍以上,楼盘小区一个接一个,火车站、汽车站、文化广场、天佑路、文公路、文公北路,两旁宾馆林立、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现代化的路灯装饰给人印象恍若到了另一个世界。
婺源老少皆知,婺源城之美,美在自然古朴、毫无雕琢的痕迹,像一瓶陈年的老酒,越品味越浓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