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平
我最喜欢听孙希岳、程小波两位同志讲方志敏的故事,最喜欢听上饶集中营风景名胜区的陈琦同志讲“叶挺赴宴”、“施奇保密”的故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些故事的研究者、写作者,更是有力的传播者。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故事是世界的共同语言。一个深入灵魂世界的故事,能超越文化的差异,获得人们的相互理解。”
确实,一个生动的故事像一颗明珠;一个哲理故事创造一种神奇;一个感人故事是一股力量;一个高尚故事胜过一剂良药。而一个鲜活感人的红故事,能使我们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带给我们灵魂的安宁和智慧的启迪,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红故事”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蕴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讲“红故事”,则是弘扬真善美的努力与坚持。这是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传承革命传统、培养爱国情操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载体和有效途径。前些年,我们精心挑选了方志敏的“清贫”故事、叶挺、施奇等上饶集中营革命志士坚贞不屈的故事和“詹天佑工程报国”的故事等上饶本土故事,将其作为饶信文化故事中的精华推向市内外,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上饶“红故事”已在本地和北京、上海、南昌等地巡讲上千场,观众超过二十万人,孙希岳、程小波、陈琦等同志的功劳不小。
这些“红故事”,再现了革命先烈和爱国志士惊天动地的悲壮人生和曲折经历,讲出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真挚感情,讲出了方志敏、叶挺、詹天佑、施奇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讲出了先辈们、英雄们爱我中华、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讲故事者中除了孙希岳、程小波、陈琦等同志之外,还有全市著名的“故事大王”、纪念馆讲解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曲艺演员等,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现场讲演,配以口技、歌唱等形式,使得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叶挺等革命志士“视富贵为浮云,视牺牲为远行”的无私无畏精神、詹天佑“洋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的工程报国精神等,深深地印在了听众的心里,起到了“一个红故事传递一股精神”的重要作用。
在上饶这块红土地上,埋葬着无数革命英烈的忠骨,演绎着众多英雄人物的历史传奇,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以对先烈、先辈负责的态度,挖掘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整理出一系列闪光的故事,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来讲好“红故事”,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工作。八年前,按照市委要求,由我牵头,历时三个月,不仅挖掘到方志敏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还准确地将方志敏精神概括为“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感到,讲“红故事”,是一种既接地气、文化性又很强的高尚精神活动。以故事的形式来传扬烈士和前辈的事迹,是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具有很强的学习、导向作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革命精神以故事这种轻松的方式传导给广大青少年,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行之有效。现在,在万年县,出现了以“民心讲堂”等一批基层宣讲平台,它们立足基层,创新形式,面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我们即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讲“红故事”不失为把主题活动推向深入的一种好形式和好办法。深入挖掘方志敏、叶挺、詹天佑、施奇等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特性,进一步突出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可以使活动更富生动性、活泼性。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先烈、先辈们虽然远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感人至深,我们应该铭记。中国革命历尽艰险,饱受磨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胜利来之不易,先辈留下的精神应当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我们深深感到:他们的事迹,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感召力。从中我们深刻理解到:伟大的中国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更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自觉地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真善美,坚定信念,立志成长,报效祖国和人民。
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讲好了上饶故事。还在戴红领巾的时候,我们就从课本上读到了方志敏,了解了叶挺,看到了詹天佑的身影。曾被他们深深打动过,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成长和工作的动力,时刻鼓励自己。今天,“红故事”又使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中国丰富的革命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革命志士的精神激励我们一辈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崇敬志士,热爱家园,热爱祖国,勇担历史重担,奔上“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幸福之路。
别忘了,上饶“红故事”是饶信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上饶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