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1900—1965年),字守一,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农民运动领袖,闽浙皖赣苏区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江西省第一任省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与万年县石镇街的一位名叫邹太坤的桶匠师傅结为兄弟,并传颂着一段动人的佳话。
1927年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状态,很多共产党员惨遭杀害。我们党不得不由公开而转入秘密地进行革命活动。就在这个时候,邵式平奉党组织派遣,回弋阳农村开展革命活动。有一天,邵式平从九江出发乘船经石镇街回弋阳去。他扮成学生模样,随身带了一只书箱,里面除换洗衣裳外,还有更重要的革命文件和书籍。当时,石镇街系通往南昌、九江的水陆交通要道。国民党当局在这里布岗设卡,检查行人。凡本镇居民出人,都必须持户口证;外地人过往,必须经过严格搜查,才能准其出入。一片白色恐怖,气氛极为紧张。邵式平到达石镇街,便离船上岸。为避开敌人的搜查,在河边找到一位拾野粪的老人,恳求老人送他到弋阳去。这位老人年岁已大,说不会推车挑担,就把邵式平悄悄带到西关一家桶匠店,叫正值壮年的桶匠师傅邹太坤送他去弋阳。
此时已是薄暮时分,长河月冷,全镇戒严。邹太坤让邵式平在他家住下来,待明天凌晨再走。夜幕深沉,秋风瑟瑟,街上行人稀少,古镇一片萧然。邵式平先在桶匠店里住了下来,邹太坤的妻子忙着淘米煮饭烧菜,热情款待这位路过的“学生”。吃罢晚饭,邵式平便与邹太坤聊起来。在昏暗的油灯下,两人促膝交谈,甚是投机。邵式平比邹太坤小10岁,故称邹太坤为大哥。邹太坤便称邵式平为贤弟。两人谈了良久,才各自去休息。
子夜刚过,为防敌人的盘查,两人便草草地吃罢早饭,匆匆起身踏上去弋阳的迢迢山路。此时已近农历十一月,重霜染地,寒雾袭人,他俩借着晨曦的微光急急上路。邹师傅挑担在前引路,邵式平紧随其后,由于邹太坤地形熟悉,所以他们很容易地避开了关卡,悄无声息地拐出了石镇街,再经过珠田、石下来到盘岭脚下,这时天已大亮。邵式平这才歇了口气。两人坐在“哑子石”边休息了一下,再顺着去弋阳的方向,爬上盘岭。俗话说,“十月无霜地也寒”。在盘岭山上,背阳的草丛仿佛结了霜似的,一片雪白。两位年轻人,虽然穿得单薄,却身上冒着热汗。下盘岭,再经里宋、外宋,到达芳湖墩。这时,邵式平像卸了千斤重担似地嘘了一口气,连声说:“大哥,多亏你啊!”邹太坤放下担子,笑着说:“都是自家兄弟,何必客气!”邵式平在芳湖墩一个亲戚家住下后,邹太坤便告辞出来,顺着原路返回石镇街。
当时由于保守革命秘密,邵式平并没有向邹太坤吐露真情。邹太坤一直也不知道这位贤弟就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邵式平。1949年江西解放,邵式平担任江西省首任省长。建国初,百废待兴,身为一省之长的邵式平,虽然工作繁忙,却时时想起万年县石镇街有一位做桶匠的“大哥”。他多次打听邹太坤的下落,可一直没有音讯。1952年10月的一天,邵式平特地来到煤炭坡河边(石镇街到达南昌的船的停靠处),打听有没有石镇街的船。正巧,石镇街的一个叫牛仂的人贩甘蔗来到南昌,船就停靠在煤炭坡。邵式平来到这条船上,找到牛仂问:“石镇街的邹太坤还在不在?”牛仂回答道:“邹太坤还在,住石镇街西关,今年已经60多岁了,人还硬朗。”邵式平听了非常高兴,随即托他带了一封信给邹太坤。
牛仂从南昌回来后,找到邹太坤说:“南昌有个干部借问你。”邹太坤听了不知怎么回事,心想,我又没有亲朋故旧在南昌,谁问候我呢?牛仂递给他一封信,信封署有“江西省人民政府”字样,邹太坤拆开一看,原来是邵式平请他到南昌去玩,这下邹太坤更感到懵了,邵式平不是省长吗?他怎么请我到省城去玩呢?莫非是他搞错了。然而信封上的“邹太坤”三个字却千真万确,毋庸置疑。晚上,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送“贤弟”到弋阳的情景,难道“贤弟”就是邵式平同志吗?
邹太坤高兴极了。他与老伴商量了一下,决定凑些钱到南昌去一趟。农历五月下旬,邹太坤搭乘汽车到了南昌。他一下车,便向省人民政府走去。门卫一见到邵式平的亲笔信,即刻把他领进接待室。在接待室,一位中年同志告诉他,邵省长去九江开会了,请邹太坤到省人民政府招待所先住下,等会儿再给九江发个电报告诉邵省长。
邵式平接到电报后,第二天从九江赶了回来。他一下车,就来到招待所找邹太坤。多年不见的老友,虽然两人脸上都挂满了皱纹,但音容依稀,相见倍感亲切。一个道“大哥”,一个称“贤弟”,坐在一张木沙发上,畅叙别后之情。邵式平动情地说:“大哥,太感谢你啊!20年前的那天,要不是你的帮助,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呢?”邹太坤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贤弟何必记挂在心。”接着,邵式平又解释说:“当时由于保守革命秘密,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你,请你原谅啊。”
邹太坤在南昌玩了几天,但惦记着家里的事。一天,他来到省长办公室,对邵式平说:“这次哥俩见了面,很高兴,我想明天回去。”邵式平本想留他多玩几天,后见邹太坤执意要回家,不好再留,便对邹太坤说:“大哥,你需要什么吗?”邹太坤说:“别的什么不要,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想买副眼镜带回去。”邵式平随即叫了辆车,陪同邹太坤上街买眼镜。邹太坤在几家眼镜店里,挑了许久,觉得价钱太贵,不好意思让邵省长破费,便说没有合适的,不买了。回到招待所,邵式平将自己戴了多年的那副眼镜摘下来,说:“大哥,我这副眼镜就送给你吧!”邹太坤哪敢要省长自己的眼镜,但邵省长执意要他收了下来。这是一副赛璐珞镜框的水晶眼镜。邹太坤带回来后,一直戴着它。
1961年4月,邵式平到鄱阳视察工作,特地乘着小汽艇来到石镇街,看望邹太坤。他带了几名随行人员,来到石镇公社,稍作休息后,便打听邹太坤的住处,有人告诉他:“邹太坤前不久去世了。”邵式平得知邹太坤已经去世的噩耗,不禁感到十分悲痛。他让公社领导把邹太坤所在单位石镇街木器社的党支部书记张贵兴找了来,详细询问邹太坤患的是什么病,是怎么死的等情况。张贵兴告诉他:前不久,邹太坤下班后,身感不适,从此一病不起,医治无效,不几天就去世了。邵式平“嗯”了一声,接着问:“安葬在哪里?”张贵兴回答:“横山上。”
邵式平听后,心情沉重,老泪纵横,说:“横山离这儿多远?能不能带我到他坟上去看看?”当时,正下毛毛细雨,山路泥泞。张贵兴怕邵式平到坟上过于伤感,便说:“横山离这儿路虽不远,只是山高路滑,不好走。”邵式平长叹了一声也就只好作罢。时近正午,石镇公社已准备了午饭。可是邵式平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连午饭也不想吃,休息片刻之后,便匆匆地离开了石镇街。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与普通百姓的鱼水深情,滴水之恩,终生铭记,没有等级,没有粉饰,有的都是真情实感的官民平等和同志情怀!
(转载自《名人与上饶》第一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