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横峰窑文化公园:再现大量明代窑场瓷器瓷片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说起横峰窑,或许如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但是,近日横峰县的一次道路施工,挖掘了大量横峰窑的遗存,并将曾经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横峰窑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窑址大道施工发现横峰窑遗址

11月1日,在横峰县窑址大道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在位于兴安街道办事处上窑口村的横峰窑文化公园旁约300米处的路基土石方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残存瓷器及瓷片。据横峰县博物馆专家介绍,这是该县1985年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的新发现,对于研究横峰窑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依据。

施工人员在土石方作业时,在红色的砂土中发现带状散布着大量的横峰窑瓷器,主要是生活用的盏、碗等器物和烧窑用的相关物件。他们意识到这些新发现可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便停止作业,并向该县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该县文化部门技术人员对窑场进行了保护性挖掘整理。

经专家初步认定,新发现的瓷器所在地为窑包堆积层,依次为废窑炉、废瓷器和窑具。古代窑工为确保瓷器生产质量,避免次品流入市场,将生产过程中发生残破、变形、粘连等不合格状况的瓷器集中砸毁、堆放、埋藏。这次发现的除了残破瓷器埋藏坑,还有废窑炉、窑具。遗存地点面积约100平方米,除少数保持较完整的碗、盏等器皿外,其余为日用瓷器残片。

目前,横峰窑产品存世量非常有限,这些瓷器、瓷片及陶瓷生产遗存的发现,无疑为研究横峰窑制作工艺、烧制条件、质量把控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横峰窑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

据载,早在北宋时期,横峰先民就在此开始从事民间手工造瓷业。元末明初,浙江处州(今丽水市)移民瞿志高等迁入横峰,带来了龙泉瓷的烧制方法,将原来粗糙的陶瓷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产品也由生活用瓷扩展到艺术瓷领域。明初朝廷设丫岩巡检公署,始建地方政府。

到明代中叶,横峰窑的造瓷规模与工艺水平达到鼎盛时期。明朝廷鉴于横峰兴旺繁荣的造瓷景象,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分别从上饶、弋阳两县划出一部分地域,建立兴安县,隶属广信府,设县治于横峰镇(今兴安社区管委会)。横峰窑(又称兴安窑),即得名于此,是江西历史名窑之一。据县志载,当时有窑百口,窑厂相连,烟囱林立,窑工二千,贩夫近万,日产瓷器二万余,供赣、闽、皖、浙、湘之用度,成为江西历史名窑之一。

横峰窑瓷器均烧制青瓷器。器物以碗、盘、盅为主,还有碟、砚、炉、高足杯等。胎体厚重,胎质粗糙,也有薄胎。装饰有印折枝花卉,如牡丹、荷花、菊花纹等,印花大盘中的纹饰最为精美。横峰窑瓷品以价格低、又具有龙泉瓷风格而行销全国,在民间的影响与景德镇比也不遑多让。

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瓷土日渐枯竭,至明嘉靖末年渐衰,民国年间几乎全部迁移乃至湮灭。

启动展示横峰窑文化公园建设

横峰县地下陶瓷文化遗址堆积丰厚,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窑场遗址群。至今,在横峰县城东郊,仍有上窑口、下窑口、窑湾等古窑址。这次发现古窑瓷器残片的位置即位于上窑口。

为传承古窑文化,保留历史遗迹,横峰县启动了规划总面积约18.5公顷、总投资约为9100万元的横峰窑文化公园建设,此举将通过再现历史上曾经繁盛横峰窑特色文化,并通过对窑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再现、传承、复兴这一几近消逝的文化。

公园聘请浙江城乡规划院设计,园区环境将秉承宋、明窑遗址特色与风貌,以窑艺为主导产业,兼容当代艺术、旅游服务、多媒体设计等,结合创意体验挖掘创意产业市场需求,开拓现代陶艺特色消费市场,构建具有横峰地域特色的旅游新名片。

横峰窑公园项目分五大主题板块建设:窑址文化展示中心区、窑文化风情街区、瓷艺术创意区、窑工民宿区、湿地花田游园区。来到这里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成型、上釉、烧窑等陶艺制作过程。

横峰窑文化公园将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创意园区,又是一个集研究、展示、交流等为一体的现代陶艺创作中心。设计风格兼具城市美学、建筑美学,同时彰显横峰地域特色和横峰窑的个性。

(刘向东

尹成军/图

本报记者

杨小军/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