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酷暑未至已有6名学生溺亡 暑期安全再敲警钟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暑期尚未至已有6名学生溺亡

5月30日中午,在万年县某私立学校读8年级的戴某,吃过中饭后,与宋某等几名同学相邀出去玩,途经一小水库时,他们决定到水库里洗澡。洗澡时,宋某不慎脚底踩空,落入深水区。戴某见状,急忙伸手去拉,结果也掉入深水区。两人被打捞上岸时已经死亡。

6月3日下午,玉山县双明镇11岁女孩邱某失踪,家人报警后,当地民警立即展开调查与寻找。6月11日,蓝天救援队队员在玉山县岩瑞镇东津桥河面上打捞上一具尸体。后来经公安机关鉴定,邱某系溺亡。

6月9日下午,19岁男生小张和两名同伴到信州区茅家岭街道周田水库游泳。小张先下水。下午5点半左右,两同伴发现小张的衣物在岸边,但水库里和岸边都不见其人影,随即报警求助。当晚,在离岸边约20米左右的地方,打捞人员发现了小张的遗体。

6月9日下午,上饶县黄沙岭乡一17岁高中男生和小伙伴相约到附近河域里游泳。该男生下河后不久就被水流冲向下游。次日下午,打捞人员找到了该男生的遗体,并打捞上岸。

6月14日,市蓝天救援队弋阳分队队员在信江河清湖大桥附近水域寻获一18岁女生,经确定,该女生已溺亡。

学生溺亡事故为何一再发生?

记者梳理近两年溺亡事故发现,仅去年6月,我市各地发生学生溺水事件达7起,死亡15人。从事发区域上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从事发地点来看,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等野外水域;此外,男生居多,还有部分为留守儿童。

学生溺亡事故为何一再发生?“其实,每年夏天随着气温升高,溺亡事故就会逐渐增多。特别是暑假期间,学生涉水、游泳行为增多,溺水和游泳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市蓝天救援队副队长朱海庆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原因与家长的安全监管义务履行不到位、孩子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朱海庆介绍,去年6月24日,广丰区两名学生以护送一名同学去看病为由请假,但未获批准,于是写好请假条并冒充班主任签名交给门卫后离开校园到附近游泳,结果不幸全部溺亡。“在岸边,学生父母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至今都还记得。”朱海庆说,16岁—18岁的孩子是意外事故的高发年龄段,“该年龄段的孩子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易听进劝告,且心智尚不够成熟,对危险缺乏应有的判断识别能力。”

多方联动筑牢暑期安全防火墙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呢?市一小安全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每年夏季,学校都会将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重点来抓。今年3月,他们还特意邀请了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到学校给全体师生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队员们以生动的形式进行了防溺水演练。同时,为了防范暑期发生溺水事故,他们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全面开展暑期安全事故,尤其是溺水事故的宣传教育,并发放《告家长书》,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对孩子的教育及监管责任。

市四中政教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近段时间溺水事故频发,为此,他们专门利用课间广播对全校学生宣传防溺水内容。另外,他们还将在放暑假前专门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家长会,以培养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该工作人员说,暑假期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必须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学校、社会一同合力,保障学生安全。

在采访中,朱海庆表示,溺亡受害者中,留守儿童占据了较高的比例。留守儿童缺乏成人保护,代替外出打工父母的临时监护人,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自顾不暇,很难时时刻刻关注到孩子的去向。因此,除了在一些危险水域外加设防护、隔离设施外,还可组织专人到水边巡逻,与留守儿童及家长建立“点对点”的联系。

朱海庆说,孩子有爱玩的天性,夏天去水里玩一玩也是正常需求。但在带孩子戏水前,一定要检查相关救生设备,防止意外发生。同时,最好选择设有救生员、儿童区等专业戏水场地。另外,有的岸边、路面较滑,常有孩子发生落水现象,因此,家长带孩子去戏水,一定要紧跟着孩子,甚至是拉紧孩子,不让孩子随便乱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