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峰在指导饮水消毒
宋海模给抗洪官兵送药
杨燚玮运沙搬土抗洪
黄忠生在指导用药
记者
吴正英
摄
玉亭镇医院给子弟兵送药
防汛队在学习记者
吴正英
摄
连日来,由于受强降雨影响,我市鄱阳、余干、万年等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江河水库超警戒水位。在这次抗洪救灾队伍中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他们身穿白大褂,肩上背着药箱,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圩堤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始终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卫计工作者。
周海峰
洪水退到哪
环境消杀就做到哪
在灾区一名党员就是一杆旗帜,他作为上饶市卫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卫生工作标兵”,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救灾期间,当爱人陪着母亲到上海看病就医,家中11岁小孩饮食起居无人照看时,他仍然舍小家顾大家,只是在电话里叮嘱儿子要照顾好自己。他,就是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周海峰。
6月21日早上,周海峰接到赶赴灾区开展救灾防病的通知,立即协助中心领导精选了10名应急队员,准备好物资和相关设备,在疾控中心王晓岚主任亲自带领下,赶赴鄱阳灾区。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市级应急队分成4个小组,主要负责13个乡镇的救灾防病工作,周海峰具体负责油墩街、鸦鹊湖、田畈街、谢家滩4个乡镇。
周海峰到达灾区的第一天,他走遍了4个乡镇,建立了与乡镇的联系,了解了灾情和当前灾区面临最大的卫生问题。周海峰利用21-22日这两天不到的时间,对4个乡镇的防疫医生和部分干部手把手教学,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饮用水消毒,如何配制环境消毒液,灾后防病的工作重点在哪,如何对群众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并现场演示84消毒液和漂白精片的配制和使用,共计培训人员130余人。
救灾期间,周海峰顾不上休息,与时间赛跑,顶着高温酷暑,带领乡、村两级防疫人员和群众,做到洪水退到哪,环境清理到哪,消毒工作开展到哪。由于长时间高温户外工作,23日中午,他感到自己乏力、头晕、恶心,他知道自己中暑了,但他还是在服用了灵丹和霍香正气水后,继续硬撑着工作。他明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退缩,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影响到4个乡镇的救灾防病工作。
6月25日,4个乡镇的洪水全部退出,外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基本完成,周海峰还对4个乡镇的4个自来水厂提出了整改意见,解除了村民饮水不安全的隐患。6月26日上午,周海峰代表市级救灾防病专家,联合省级救灾防病专家,对鄱阳县的县、乡、村三级受灾的防疫医生共计100余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在鄱阳县建立起了一支永不离开的防疫队。至此,根据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各应急队陆续撤离。
经过全体应急队员共同努力,救灾防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3个乡镇无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无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了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熊谦
记者
吴正英)
宋海模
背着药箱在圩堤上奔走
“宋院长,要不是你每天在抗洪现场巡诊,我们肯定病倒了”,圩堤上,抗洪队员们用这样的语言与他打招呼。他,是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27年的余干县枫港乡卫生院院长宋海模。
这不,穿着白大卦、背着药箱,年近50岁的宋海模又开始了一天的抗洪现场巡诊。“海模,家里进水了,东西都没搬。”接到家里的电话,他真想立马回家。但是,想起抗洪抢险队员们还在烈日下巡堤,他们的健康需要他,他没有离去,依然奔波在抗洪一线圩堤上。
早在1998年的特大洪灾时,他就是一个抗洪楷模。1998年时的枫港乡就是一个水袋子,根本装不下鄱阳湖倒灌过来的洪水。那一年汛期,他吃住都在圩堤上,为灾民免费消杀,为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同志们防病治病。
今年入汛以来,连续暴雨使余干县再次面临严峻的抗洪形势,宋海模不顾个人劳累,长期奔波在抗洪一线为部队官兵干部群众送医送药,虽然做的是极普通平凡的事,但他却依然孜孜不倦。
7月2日至5日,信江河上游及余干境内连降特大暴雨,信江河水位暴涨。接到险情后,宋海模立即召集医院工作人员商量抗洪应急预案。预案做好后,他不顾辛劳,马不停蹄地赶赴枫富联圩巡诊,为抗洪队员送去防暑、灭虫等相关药品。
7月10日,高温仍然持续不下,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宋海模担心枫富联圩指挥部防暑药品所剩无几,再次送药到抗洪一线。当枫港乡卫生院医务工作人员把抗洪药品搬下车那一刻,指挥部的同志亲切地握着宋海模同志的手说:“宋院长,你来的真是时候!”
7月13日中午12点半左右,正在医院食堂吃饭的宋海模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那头正是抗洪一线的同志,通过电话得知,正在圩堤上除草的解放军战士被马蜂蜇了。宋海模立马放下碗筷,扛着药箱就往圩堤上赶。正是因为他的辛勤付出,在枫富联圩参加抗洪的部队官兵干部群众没有一人患病。
由于枫港地处圩提背面,连续的暴雨使积水不能排出,形成内涝,许多居民家里都被积水浸泡,加上又值高温时节,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服务的医生,他深知消毒的必要性。为此,白天在圩堤巡诊,晚上回到医院,他来不及休息,叫上医院消杀小组,背起消毒器械挨家挨户消杀。每到一家,他都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讲解防病消毒知识。每次消毒完后他总是带领医疗小分队到解放军驻扎点询问官兵们的健康情况,为身体出现不适的战士们进行医治并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每天直到深夜,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医院。
宋海模,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彭萍
记者
吴正英)
杨燚玮
哪里需要去哪里
他叫杨燚玮,是一名来自2012年经省市统一选拔考试到鄱阳县柘港乡工作至今的大学生村官,今年入汛以来他为了确保责任段的联圩安全度汛,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杨燚玮在计生微机信息管理这个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直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忠实地履行一个基层工作者的职责。在7月份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他更加体现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本色。杨燚玮始终以“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工作在抗洪抢险的前列,就连刚满周岁的女儿急性呕吐、妻子带她去市里就诊的事都不知道,直到第二天发现妻子的未接来电抽空回了电话才得知情况。
7月9日,杨燚玮在圩堤上值夜班,他早早地赶到圩堤进行巡堤查险。7月10日,其责任段旁边发现浑水大泡泉,他立刻冲到抢险第一线,运沙搬土拉防浪布,顾不上脚底的血泡,也顾不上满身的污泥,同武警官兵和村民一道,一直奋战到7月12日凌晨。那一次从值夜班上圩堤到抢险结束下圩堤,整整30个小时。
7月15日,湖面一直刮着风,到了下午狂风肆虐,随之而来的滚滚巨浪,不断拍打着堤岸,杨燚玮在巡堤查险时发现一处塌陷,堤岸外表草覆盖层已全无踪影,裸露的泥土正一块一块地掉,如不及时处理堤面有大面积塌陷的危险,杨燚玮第一时间报告了险情,并找来附近的村民,争分夺秒一起装沙袋,填埋塌陷空洞,并赶在大风暴雷雨来临之前,铺好了防浪布,及时控制住了险情。
在抗洪抢险中,杨燚玮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本色,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屈承意
记者
吴正英)
黄忠生
抗洪抢险排头兵
进入7月份以来,受连续的强降雨和鄱阳湖湖水倒灌影响,万年县万年河水位陡增,地处万年河下游的齐埠乡沈长圩堤、史家埠圩堤出现多处险情,齐埠乡广大干群齐心协力,顽强奋战,终于化险为夷。在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中,有一支身着白大褂的医疗小分队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来自当地齐埠卫生院的医务人员,院长黄忠生便是他们的领头人。
连续的暴雨伊始,齐埠卫生院不等不靠,提前谋划,于7月6日晚上紧急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部署安排应对抗洪抢险的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大会上,黄院长动情地说:“洪水就是天灾,我们没有理由在这场灾情面前缺位。”当晚,他便拟定了抗洪抢险医疗和防疫工作预案,安排了二十四小时值班,决定轮流派出医疗小分队上圩堤开展巡回医疗,与抗洪抢险队伍吃住在一起,为抗洪抢险的干群筑起了一道“健康之堤”。
殊不知,齐埠卫生院总共包括院长在内也只有4名医生,4位护士。白天,一边要安排人员承担较重的诊疗任务,一边还要安排人员上圩堤,为抢险抗洪的广大干群做好身体检查和现场救治,工作之繁重,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黄忠生自始至终,冲锋在前,吃苦在前。7月10日晚8时许,他接到齐埠乡抗洪指挥部打来紧急电话,说在沈长圩堤上一位村干部突感不适,要求卫生院派人急往。黄忠生二话不说,带好器械、药品火速前往。由于赶到及时,这名村干部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
在这场未知的抗洪斗争中,为充分保障现场抗洪抢险人员身体安全,黄忠生除了在现场开展巡回医疗的同时,还独创性地提出,在离抗洪抢险现场最近的老百姓家里设置简易病床,备足药品和急救器械,以防万一。一位抗洪老党员拉着黄忠生的手说:“老弟,我抗洪抢险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能遇到你这样的医生,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呐。”一句朴实的话语,似一股暖流刹那间涌上他的胸口。一个多星期以来,他已记不清和他的同事们在沈长圩堤、史家埠圩堤和齐埠卫生院之间跑了多少路,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暴雨如注。
(余剑桥
记者
吴正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