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响起法槌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郑尚龙

张婷

“高某家滴水的事情今天法院来开庭,走,看看去。”近日,鄱阳县城东社区法庭在开审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数十名社区居民围拢过来旁听庭审,法官们说事理、评情理、释法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为了一墙滴水房檐闹了几年不快的高某和邻居余某握手言和。高某逢人便念叨那句顺口溜儿,“有矛盾不用愁,社区法庭在门口,耐心调解讲和谐,说到居民心里头!”

近年来,鄱阳法院受理的案件日益增多,尤其是民商事案件逐年大幅攀升,“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为此,该院于2013年推出社区法庭,借助社会力量为解决“案多人少”的困难找到新的途径。社区法庭建立以来,积极践行“审判进社区、调解进社区、综治进社区”,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镇,使得诸多“斗气纠纷”、“法盲纠纷”就地化解、不再成讼,避免了当事人打官司带来的辛苦和诉累,受到社区居民的点赞。3年多来,社区法庭共调处民事纠纷217起,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调解周期平均在二十天左右,大量纠纷化解在社区,因而涉诉信访也逐年下降。

开庭在社区,方便群众诉讼

鄱阳法院选拔优秀法官担任社区巡回办案法官,聘请社区人民调解员等担任人民陪审员,开通“法庭就在您身边”热线电话,选择基本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婚姻家庭、小额债权债务、邻里关系等案件,在社区当着街坊邻居的面开庭审案。

王老汉年近80岁,以做小生意为生,凭着自己勤劳肯吃苦把四个子女一一抚养成人,并为他们每个人都成了家。由于多年起早贪黑的生活习惯,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长年不离药罐,又加上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异常艰难。三个子女照顾父亲无微不至,细心周到,唯独同父亲家一墙之隔的老三常年不看望父亲,对父亲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王老汉一怒之下,将老三告上法庭。庭审上,老三辩称自己是低保户,没有义务和能力照顾父亲,拒绝支付父亲的赡养费和医药费。法庭依法作出了老三承担赡养义务的判决,现场参审的群众纷纷鼓掌拥护法院判决,表示对老三的强烈谴责,最后老三有悔过之心,表示不会上诉,好好赡养老父。

一位旁听的村民表示:“法官到村里开庭,让我们感觉很新鲜,而且也很受教育。法官的法槌是正义公正的,让老人们能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来幸福,我们希望常听到这种清脆的声音!”通过公开审理、以案释法,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良好效果。

调解在社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社区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不仅仅援引“刚性”的法律法规,还善于借助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社情民意等民间社会规范的“柔性”力量来解决民间纠纷,更容易得到社会和当事人的普遍认可。社区法庭进行诉前调处矛盾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当事人基本上是“零成本”,减轻了群众诉累,缓解了法院的诉讼压力。社区法官在社区开庭时,还邀请当事人近亲属、同事、居民委员会和社会德高望重的人士协助调解,为当事人讲道理、辨是非,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彻底化解矛盾。

去年春节前,马家冲社区的黄大爷在公共场所搭建了一个小棚子,引起邻居周大爷的不满。双方为此事都打过110,还找过房管部门都没能解决。正值春节,社区法官知道情况后,考虑到如果不能立即解决此事两家都过不好这个年,于是当即来到现场,面对面给双方做工作,从早上一直说到下午,持续10多个小时,最终说服黄大爷将私搭的小棚子拆除,两家欢欢喜喜过了年。

社区法官曹智宏说,社区法庭给群众带来的最大方便就是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说法说理的地方。把法庭开到居民家门口,实现与群众零距离,把庭审置于群众眼前,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法官能够更好地了解案件背后的真实情况,调解或判决更贴近民意。在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既提高了审判的质量效果,又提高了法院的公信力。

普法在社区,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社区法官在巡回办案的过程中,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他们在社区设立法官讲堂、赠送法律图书、举办图片展览、发放宣传材料,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居民法律素质。一些优秀法官还被选派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深入校园宣传法律知识。近3年来,鄱阳法院共有13名法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官到社区讲法制课30余场(次),赠送社区法律图书、宣传材料1万余份。

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法官们不仅搞好了各项审判工作,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职责:一周一释疑,一月一讲座,一季一走访,一案一便民。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针对多个社区的居民反映,因不当的健身锻炼造成的噪音成为小区“不和谐”的音符。通过调研走访,社区法庭组织开展了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共建温馨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社区法官利用下班时间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来到各小区,采取发放法律知识传单、现场解答法律咨询的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大力提倡维护安静安全,共享自然和谐。社区法官与社区领导、业主代表、健身队代表,围绕娱乐健身与和谐相处的话题召开座谈会,寻求各方最佳平衡点,达成了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共识,促进了社区和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