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绍鹏
张东红
在鄱阳十万大军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用柔弱的双手,铲土、装袋、护堤,皮肤晒黑了也无所顾及。她们像男人一样在战斗!
“抗洪抢险人人有责”
“防汛筑堤需要大量沙袋,我们的任务就是取土装袋,打好包送到防汛一线去。”7月13日,骄阳似火,记者在油墩街镇西河西联圩防汛一线看到,由于村中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妇女纷纷走上了抗洪一线。她们聚集在一起,抡起铁锹,取土的取土,打包的打包……据粗略统计,自7月7日以来,这支“娘子军”已经装了近3万个沙袋,为及时处理险情立下了汗马功劳。
“防汛抗洪是大事,我们要站好每一班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义务,更是责任!”她们的话语铿锵有力。她们用行动战斗在防汛一线,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
这支“娘子军”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女子防洪抢险队”,由该镇西港村委会80名留守妇女自发组成,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60多岁。
“责任赋予我力量”
7月10日下午3时许,昌洲乡马湖村圩堤出现约500米长的泡泉群。
险情就是命令,解放军官兵和当地干群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在穿梭的人流中,有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格外惹人注目,只见她全身沾满烂泥,一会帮忙拎编织袋,一会铲鹅卵石,即使汗水模糊了眼镜,也顾不上擦一下。
这位姑娘名叫徐伟连,是华中师范大学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其他人一样,她已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直到险情被控制。她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她帮村里人收稻谷时,忽然听到一片喧哗,跑去一看,原来村里集合了很多人,正准备去抗洪抢险。“当时,我就决定加入抢险队伍。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徐伟连说。
参加抗洪抢险的6个小时,她中途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结束时,整个人都累瘫了,走路都打趔趄……
面对记者的采访,徐伟连平静地说:“解放军官兵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忘我作战,我作为本地人,更应尽自己的一份力。”
“坚守岗位,绝不退缩!”
“孙小琴吗?南湖村委会枫树湾出现险情,请尽快调配1500只编织袋送过来。”
“孙小琴吗?陈高村委会险情得到控制,请赶快写一份汇报材料。”
“孙小琴吗?县志愿者协会一行来我乡慰问捐助,请你去接待一下。”
……
在连续半个月的抗洪抢险中,由于昌洲乡政府的大部分干部都上阵抢险去了,原来在乡里负责新农合工作的孙小琴就主动担负起了全部后勤工作。
记者见到孙小琴时,脸庞被晒得通红的她微微一笑:“不好意思,没空招呼你!”
该乡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张阳庆告诉记者:“孙小琴在抗洪抢险中吃了很多苦,但她毫无怨言。作为一名女同志,确实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孙小琴还是个极富爱心的人。7月9日,她个人拿出200元慰问了驻该乡的解放军官兵。
“在我看来,艰苦是磨砺,也是财富。希望自己能在风雨的考验中得到成长。”说这话时,孙小琴娟秀的面容中透着一种坚强。
“抗洪精神感染着我”
在抗洪抢险中,后勤服务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昌洲乡防汛指挥部驻扎在当地一民房中。民房女主人周中华周到热情的后勤服务,得到了干部、官兵的高度赞扬。
县人武部政委罗词礼告诉记者,他们在寻找防汛指挥部驻扎点时,觉得周中华家的房子最合适。但周中华一开始有顾虑,怕影响自家的生意。过了几天,周中华却被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在防汛抢险中所展现的抗洪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主动帮指挥部工作人员叠被子、洗衣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将自己家装了空调的房间让给工作人员睡,自己则睡在一楼的台球桌上,被蚊子咬了一身的包,都不吭一声。
一位在该乡蹲点的领导动情地说:“在这特殊时刻,抗洪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改变着每一个人。党员干部真心为老百姓付出,群众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