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稼轩墓前的情思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吴有君

永平镇姚家湾阳源山,那里有辛弃疾的墓。

辛弃疾的老家是山东济南历城区,生于1140年5月11日。当时,他的老家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家乡以及国家蒙受的屈辱,铭刻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光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引领他在21岁就参加了当地义军,还组织了两千多人的地方军。后来率众归附拥有15万忠义军的山东农民领袖耿京。

1162年,辛弃疾南下参见朝廷。事毕归途,得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率领五十名精兵,飞越600里,杀入拥有五十万之众的金营,出奇制胜拿下了张安国并押回朝廷处决。由此,他名声大振,被任命为江阴签判,时年仅25岁。

文武兼备的辛弃疾,后来虽然在江西、湖南等地担任过转运使或安抚使高官,但只能治荒治乱,无法施展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宏图。官场上的嫉贤妒能,也许自身有点耿直刚掘,在他年富力强的42岁就被弹劾而缘结上饶。他有幸于1203年,宋宁宗有意伐金时,在六十四岁年纪上受到皇帝起用。可是1205年又遭谏官攻击,又重归瓢泉生活。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闲赋的辛弃疾,只好借酒借词抒发自己的慷慨悲谅。当枢密院都承旨(国防军事高官)的任命传到瓢泉,时年68岁的辛弃疾,一个能征善战,又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已经体弱多病,卧榻不起了。1207年9月10日,他在“杀贼、杀贼……”三声疾呼中含恨而去。其墓下葬于瓢泉附近的永平镇姚家湾阳源山。故亡在前的辛弃疾范氏夫人也下葬于此。

金相寺、姬兴寺……它们都记录了辛弃疾的足迹,均历千年而不落寂。古驿道上,无法合抱的罗汉松、古香樟和冬青树,同样在诉说不老的千秋故事。春天的信使——油菜花和紫云英竞相拼色,一直渲染到山垄的尽头,正好亲吻肃穆的大牌坊和阳源山的脚根。几棵开着白花的野刺玫,带着高洁穿插在山间。眼前的景致,让人相信天亦有情,纵容大自然满含灵气和香气,向辛弃疾献花。

清明时分,我们前往辛弃疾的墓地祭拜。来到阳源山,走过大牌坊,踏着青麻色的石阶开始爬山。递进的石径,带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十多分钟,灰白大气的辛弃疾坟墓就端坐眼前。蹬上最后的三十四级,就上了坟墓的祭台。说是祭台,实是观望台。祭祀前,我们仔细观察周边,也是形家眼中尤为典型的“山包屋”吉地。现在则成为藏风聚气的“山包坟”。是风水先生眼毒,还是辛弃疾具备相当的地理信息水准,相中此地,是个不二的选择。

左边青龙山山势高且青绿,龙头打住在大牌坊。右边白虎山山势低于左边且更短。墓地的正前方是三个并列的小山包,中间高两边低。“地仙”把它们看成蝙蝠跃跃欲飞的形态,寓意自然天天都来祭拜。墓后,一定是青山为“靠”。

天公太有心,临时预设了祭拜的天象。刚才空间千里疏朗,现在头顶聚来了几块厚厚的云层。主人想得周到,带来了一瓶老酒,提示简单的祀礼就要开始。一切都是随乡入俗,先为守护一方的“土地爷”献上一杯,再为辛弃疾浅倒三个大杯。他是个流传中的酒神。有词就有酒,有酒就出词。他时常提壶醉赋,来自瓢泉的《临江仙》就是醉句:“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我饮不须劝》简直是自画像:“我饮不需劝,正怕酒尊空。”

双手合掌,举在眉头,念念有词。端起酒瓶为辛弃疾添酒,在心中默默祈祷。礼毕,我们围绕圆形的墓冢(俗称坟头)转圈。坟墓是2012年按原有格局,不用水泥,仅用青石材料修筑到位。姿式为坐北朝南。弧形的罗圈墙,前低后高,把墓冢包在中心位置。墓冢前居中处有青石条块包边的墓碑。这块碑是始终伴随辛弃疾的“历史老人”,是坟墓中除文字记载外唯一的实物遗存。修饰在坟墓左右的还有护栏、抱鼓石和望柱。值得表述的正是这对望柱,古朴中透出厚重,散发出高强度的人文底蕴。上面镌刻了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馆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为:“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名联,巧借“铁板铜琶”和“美芹悲黍”几个历史故事,精妙贴切地立起了辛弃疾做词豪放、做人爱国的两大立面。

置身典雅的墓前,目视每一块石砌,每一项构件,心随春风,思绪云飞。如果说,带湖和瓢泉承载了辛弃疾的后半生,承载了他豪气冲天、婉约迷蒙的不朽创作,那么,底色清新、山峰回转的阳源山,承载的不仅仅是他的躯体,更是他“人中之杰”的傲骨和忠魂。其报国爱国的精神财富,正是人人打拼,一统江山,民族复兴的无形动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