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12”国际护士节听听她们的心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饶玉团

钟剑波

本报记者

吴正英

文/图

她们每天步履匆匆,围绕着病人转,把病人当作亲人一样去呵护;她们的工作,不像医生那样看病问诊,但是医院少不了她们,病人离不开她们,社会更需要她们,她们就是人们心中的天使。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1912年,为纪念英国护理学先驱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国际护士理事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近日,记者走近我市护士群体中的代表,记录了她们的心声。

精神科护士长熊红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众所周知,精神科和其他科室有着很大的不同,精神科的病人与常人不一样,他们神志不太清楚,日常生活都要护士照顾,而且情绪容易失控,经常会出现打护士的状况。从事28年护理工作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熊红英告诉记者:“护理这些病人需要更多耐心和爱心,有的时候还要小心,防止病人伤害到自己与他人。”

熊红英每天早上八点开始查房,询问病人昨晚睡得如何,今天需要什么。等病人吃过早饭,她便陪着他们一起下棋、打球、讲健康教育知识。“看到病人好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听到病人说感谢护士,这个时候是最高兴的。”熊红英说。

然而,熊红英也有心酸、无奈的时候,一些病人不愿意吃药、不配合治疗,嚷着自己没病要回家。但是,她依然每天耐心地去与病人聊天,告诉他们“要配合治疗、好好吃药,这样才能早日回家”。她说:“照顾这些病人,就像带小孩一样,时常要哄着,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是熊红英最期待的。精神病人与常人不同,对于这个群体,大家都避而远之,甚至对照顾他们的护士也有一些偏见。熊红英说:“其实他们并不可怕,相反,他们是一个非常令人同情的群众,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尊重,我们作为护士,也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脑科护士长唐芝翔:要具有灵敏的洞察能力

“脑科的护理工作,尤其是脑外科手术的术后护理往往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上饶市立医院38岁的脑科护士长唐芝翔告诉记者,脑科的危重病人特别多,因此护士的工作也就比一般的科室要辛苦的多,平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唐芝翔作为护士长,几乎每天都在病房,就连平时的午饭也都是从家里带盒饭。

除了为病人做日常的护理,唐芝翔以及科室里的其他15名护士还要为患者扎针、翻身、口腔护理以及心理辅导。有一次,一位脑外伤手术患者术后突发高热,唐芝翔一边用温水为她擦拭全身一边安慰她:“虽然体温有点高,但不用紧张,通过这么多医生护士的治疗会痊愈的。”

由于脑科的患者多是危重病人,因此通过护理过程中的观察能够对病人的病情做到及时的发现就成了脑科护士们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技能。唐芝翔每天早上会定时到病房查房,在查房时她会让病人在病床上先坐30秒,然后再扶患者站立起来,并仔细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醒以及是否具有头痛、头昏等症状。唐芝翔表示,脑科护士的工作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一名合格的脑科护士要具有灵敏的观察能力,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随时注意到病人的动态。

妇产科护士陈丽萍:需要当成一份事业来做

“你好,你的产后42天检查的时间到了,请及时回医院进行检查。”上饶市妇幼保健院的陈丽萍主要负责妇产科产后盆底康复。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打电话通知产后妈妈来医院做产后盆底检查。

陈丽萍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婴儿普遍偏重,婴儿越大,对母亲的伤害越大。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均不同程度地对女性盆底肌造成损伤,产后42天到产后6个月内进行产后康复是恢复盆底肌的最佳时期。但是,现在大家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她表示有时候也会遭遇到排斥、不理解。

上班永远提前,下班永远推迟,忙起来喝口水都顾不上,这就是陈丽萍二十年的工作。可陈丽萍说:“每一位妇女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孩子甚至家庭的幸福,不可疏忽半点。”护理部主任告诉记者,陈丽萍什么都为病人着想,只要病人需要,她随叫随到。让她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在医院碰到几位病人直拉着她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要找这个护士。

陈丽萍告诉记者,虽然工作辛苦,也会遭遇很多家属的不理解,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产后的妈妈们逐渐康复,这就是最大的力量。对于护理这个职业来说,要当成一份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的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