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网名为鄱湖野雁的,其真实姓名是叫蔡其富。他曾经担任过鄱阳县古县渡镇蔡家村的会计。他虽然已经是年过七旬,但他仍然精力充沛,在昌江一河两岸,热心传播乡土文化。
近期,他将他写作的有关蔡氏及乡土文化方面的文章,分为美丽家园、新闻荟萃、人物写真、文艺广角、神话故事、如歌岁月、韵海拾贝七个部分,共计78篇诗文,编辑成册了这本《鄱湖野雁》诗文集。文章大多数语言朴素无华,通俗易懂,书中还插入了不少精美的珍贵图片,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很远又很近的故事和记忆,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教材。
蔡氏,在我国姓氏文化的历史当中,是一个大姓旺族,也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姓氏。在灿烂的华夏根文化历史进程中,曾经建立过蔡国,公元前1046年建国,至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亡,全后历时建国共600年,历26候。蔡国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弥了,蔡国的忠实子民以国为姓氏,开枝散叶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饶州历史上,颜真卿的《报蔡明远帖》,叙述了饶州鄱阳故县渡人蔡明远千里送粮的忠义故事。唐乾元元年(758)颜真卿任饶州刺史,蔡明远任州署校尉,与颜真卿交往密切,蔡明远敬重颜真卿的为人品德,紧随着颜真卿的左右,竭尽全力相助颜真卿的工作。闲暇时分,两人常常吟诗作对,品茗相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唐乾元二年(759)颜真卿奉诏调离饶州改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浙西节度使。时逢升州闹饥荒,米价暴涨,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蔡明远得知后非常着急,他变卖自己的家产,同时号召学生慷慨解囊,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大批救灾粮食,又全力调集船只,日夜兼程,亲自将粮食押运到了南京,为颜真卿解除了困粮之危,对此,颜真卿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报蔡明远帖》及《蔡氏族谱序》。古人有句话非常经典:“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利尽则弃;以义相交,地久天长。”蔡明远与颜真卿的墨迹共存于世,蔚然出了千秋传颂的史书佳话。与此同时,也给蔡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千年古镇古县渡镇南岸,古县渡大桥南边的引桥路段西侧,即是蔡明远后裔居住的家乡——古南社区蔡家村。蔡家村是一个有常住人口1200余人的村庄,主姓为蔡姓,其中还有部分李姓。民风淳朴,团结齐心。在解放前开谱时,鄱阳县凰岗蔡氏宗亲赠联:“看今朝蔡李二姓,论祖上本是一家。”可谓是蔡李二姓亲如手足,情同一家。蔡家村另外还有朱姓、胡姓同村,蔡家村开谱举行庆典仪式时,其他客姓也同时开谱,一村同喜,一个戏台上演赣剧,共享太平盛世。
蔡家村的地理位置好,没有古县渡大桥的时候,碗子圩圩外蔡家村后背是汽车渡口,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码头。水路发达时,鄱阳县航运局鄱阳县城至景德镇市的航班船,停靠古南时,通常都是停在汽车渡口旁边。所以,因此有人说,蔡家村的码头好。
在蔡家村我曾经有同事蔡顺保、蔡瑛,还有同学蔡世和、蔡其跃、李金炉、李有芳,我的任教老师蔡国盛、蔡其灯、蔡圣模,我姑表兄弟蔡加亮、蔡加明、蔡加美
、蔡加胜,我堂兄弟宏球、宏宇、宏主、宏亚、宏彪还是蔡家嫡亲的外甥。我少年时经常在蔡家村玩耍。记得是1976年暑假期间,古南中学号召全体师生为学校提供砖石,我曾经在蔡家村捡拾过鹅卵石、断砖头近千斤,上交给古南中学。古南中学校舍的墙基里,藏有蔡家村的灵气。我曾在蔡家村穿村游巷,走亲访友,度过了少年。我当兵退伍回故乡参加工作后,在碗子圩脚下,蔡家村后背曾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耕牛交易市场,我在古县渡工商所工作时,负责管理过蔡家耕牛交易市场,维护过耕牛交易市场秩序。蔡家村,也曾经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佛说:人与人的遇见,是前世注定的,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缘分。作家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我喝过蔡家人的喜酒,喝过蔡家人的清茶,吃过蔡家人的饭菜,所以血液里也流淌过蔡明远些许的千年血脉文气。
蔡家村不靠天不靠地,村民们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将村前村后所有弄弄巷巷,都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每天安排了清洁工进行及时打扫,设立了分类垃圾桶,再也看不到了脏乱差,乱石头也没有了,耕牛市场也不存在了,村前的污水塘也不见了,只让人看见一幢幢整齐的楼房。
岁月催人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怀旧,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生理上的年龄谁也无法去抗拒,但内心的年轻态,则永远被捏在自己的手中。心态不老,则岁月不会老,任凭时光像昌江水一样流逝,守住心中的一抹朝阳,人生总会充满霞光,寻找到生命的乐趣,体现出生命的价值。蔡其富老师,是我的忘年之交,因为爱好文学,让我们相识相知。我很敬佩蔡其富老师,他一辈子在串堂班的锣鼓声中喜悦人生,在咿咿呀呀的赣剧饶河调中演绎人生,在昌江河的潺潺流水声音里书写人生,在一河两岸传播乡土文化,文脉即是根脉,蔡老师让我聆听到了灵魂深处的乡音,为蔡其富老师点赞。
宁宏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