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金庚
为纪念方志敏诞辰120周年、慷慨就义84周年,省人大机关于2019年10月29日至31日组织离退休人员赴横峰、弋阳两地参观学习,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横峰、弋阳是著名红色老区,是方志敏精神首创地和清贫精神发源地,是“可爱的中国”摇篮。80多年前,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革命前辈在此领导了叱咤风云的革命斗争。方志敏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和“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如今,横峰“革命烈士纪念馆”、弋阳“方志敏纪念馆”被党中央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两个纪念馆的讲解员讲得特别好,她们口齿清楚,言简意赅,用诗歌朗诵般的语言和音调,把参观者带进了当年革命先烈与敌艰苦斗争、正气凛然的场景,听得我们如痴如迷,铭记不忘。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什么是信仰?我理解,信仰就是对自己认定的事业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以此作为自己行动准则和目标,并为之奋斗。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当时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方志敏在青少年时代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创造了“方志敏式”根据地、苏维埃模范省?是什么力量让他赤胆忠诚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那就是在他心中蕴藏着两个字——“信仰”。他把生命交给自己认定的事业,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不言弃!正是对信仰的无比坚定,从中迸发出有如熔岩一般运作奔腾的伟大力量,支持着方志敏在革命道路上英勇奋进,义无反顾。
方志敏从入党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无论个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他一天要干十六个小时的工作。他说“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惧,他毫不悲观失望,号召大家“重起炉灶再来干!”从一个连一个团,到成建制的两个军;从一个区一个县,到拥有百万之众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废寝忘食地工作着。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被捕,虽然身陷囹圄,但仍以笔代枪,以超凡的毅力,克服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短短几个月就写出了14万字的文稿,其中多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华章。在狱中,面对敌人各种手段的劝降诱惑,他说“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取得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之后,经受严刑拷打,也不再多言。蒋介石认定方志敏的信仰已不可能动摇,再无计可施,便提前下达了“秘密处决”手谕。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年仅35岁。他的狱中遗篇流传出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珍贵革命遗产。
方志敏牺牲后,人们从未忘却缅怀他、赞颂他、学习他。1935年12月,共产国际把方志敏和毛泽东、朱德并列在一起,评价为“中国红军之父”,是“中国苏维埃和中国红军的领导者”。1936年1月,共产国际东方部公开出版了《民族英雄方志敏》一书,彰显他的不朽业绩。1954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浙江视察时,深情地说:“方志敏是个大智大勇,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烈士,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引用了方志敏狱中文稿中的一句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一定会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念。”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告诫和要求。我是一名83岁,当过兵,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拜读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辉著作,多次瞻仰方志敏那昂然正气的高大雕像,非常敬仰他。这次到横峰、弋阳对方志敏英烈事迹实地考察学习,受到又一次深刻的教育。方志敏有坚定崇高的信仰,甘愿冒生命危险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精神,深深激励着、鞭策着我。我虽然已经退休,但政治思想不能退,党性不能退,要把余生余热贡献给党的事业。我要时刻以方志敏精神为榜样,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尽微薄之力,担负起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