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鹰
在丰富多彩的广丰民谣里,"喝彩"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喝彩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声乐或简单的舞蹈来表达喜悦心情的一种大众化的庆典方式,其表现形式一般为主喝之人以“福来”一词起兴,接着高声咏唱彩辞,围观者(一般有上百人之众,越多越好)则大声附和,主喝之人每高喝一声,观者都要大声应之以“噢……”,从而形成一呼百应极度热闹的场面,产生其乐融融欢欣无限的气氛。喝彩一般只出现在广丰人认为最重要的两种场合,一是新房落成之日,二是新婚洞房之夜,这两种活动广丰土话称为“做屋讨老马(老婆)”。
对广丰人来讲,“做屋”那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辈子,终于能建三间瓦屋遮风避雨了,“竖屋”(新房落成举行欢庆仪式)之日,岂有不邀来亲朋好友乡里乡亲欢庆一番之理?怎么个欢庆法呢?很简单,喝彩。
竖屋喝彩跟竖屋所要进行的三种祭祀仪式密切相关,这三种祭祀仪式分别是“上梁”、“打煞”和“抛馒头”。
“上梁”是竖屋仪式中最核心的部分,厅堂中梁的安放是极有讲究的,安放的时间要精确到分钟,安放的端正与否据说关系到主人的命运前程,因此,上梁便显得十分的严肃与神秘,上梁之前一定要祭请天地阴阳和鲁班先师,祭请之时木匠开始喝彩。我曾到各地采风,收集整理了一些彩辞,主要有以下几条:
福来——天地吉祥,日吉西阳/先请阴阳,再请鲁班/请到鲁班先师,缔造万年瓦堂/前面造起都督府,后面造起宰相堂/左边造起金银铺,右边造起囤谷仓。
福来——中梁中梁,出在何方/出在九龙山上/东家带我一看,上有千叶覆盖,下有九龙盘根/东家请我砍下,架在桌码之上/小师傅扒树皮,大师傅量尺寸/前面做起狮子口,后面做起四角方。
福来——天地诸神,任我请求/求福则福如东海/求寿则寿比南山/求禄则禄享千秋/求丁则丁开万族。
“打煞”实际上是一种驱邪逐鬼风俗,一般选在正午时分,先由木匠祭天地请神佛,木匠抱着一只大红公鸡,用斧头划破鸡冠,将鸡血滴在酒中,涂抹在工具上,边涂抹边喝彩,上百亲友分布于新屋各处,每人手持两把薄竹片,随着木匠有节奏的喝彩声,一边大声应和一边使劲地打击柱子、墙壁或门板,最后,木匠大喝一声:“煞气哪里逃?”手握五尺(木匠常用的丈量工具)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追出门外,众人也就跟着木匠一起追将出去,一直追到村前水口方才罢休,这就叫做“赶煞气”或者“掠煞气”。我小时爱赶热闹,要是碰到这样的好事一定不会放过,村中只要有人竖屋,我准会跟小伙伴们一起逃课,混进大人堆里也像模像样地拿着竹片“赶煞气”。打煞的彩辞主要有以下一些:
福来——金鸡金鸡,出在何方/出在昆仑山上/宝金鸡,生金蛋/一个金鸡生金蛋/两个金鸡变凤凰。
福来——金鸡头上戴起金冠帽,身穿五色凤凰衣,脚踏八卦图/皇帝听得金鸡啼,坐朝时/百官听得金鸡啼,上朝时/娘娘听得金鸡啼,做花结朵时/和尚听得金鸡啼,撞钟擂鼓时/鲁班弟子听得金鸡啼,正是出煞时。
福来——请到鲁班先师,赐我一把金刚斧/上不打天,下不打地/专打一百零八煞。
福来——见石石穿,见水水干(念“官”音)/桌码一颠,百煞朝天。
赶完煞气之后,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抛馒头”了。竖屋的东家会提前做一些馒头,亲友们也会提来一些表示祝贺。所谓抛馒头,是指匠人们在屋顶之上将馒头抛进人群之中,让大家去争抢,抛得越多抢得越起劲就越吉利。富有的东家抛的馒头几大箩,没钱的东家只好象征性抛撒一些。馒头有两种,一种是大如饭碗的大馒头,叫“子孙馒头”,这种馒头是不能去抢的,另一种是东家特地做成让大伙争抢一口可以咽下一个的小馒头。匠人们提着盛满馒头的竹篮沿着长梯爬上屋顶,边爬边喝彩:福来——前面一片好宅基/留给儿孙竖牌坊/牌坊七个大金字/状元榜眼探花郎。又喝:福来——脚踩木梯步步高,手抓馒头代代兴/第一长命富贵/第二金玉满堂/第三三元及第/第四四品皇堂/第五五子登魁/第六六谷丰登/第七七姐下凡/第八八仙庆贺/第九好运长久/第十十足圆满。念完之后也差不多到了屋顶,这时,东家就会派四个人在大厅中间摊开一床被单,房顶上的匠人们这时又高声喝起彩来:福来——麦子麦子,出在何方/出在湖广洲上/商人买回来,挑到店里磨成粉/东家买回来,做成馒头个个甜/大馒头,个打个/小馒头,对成对。边喝彩边将大馒头扔进下面的被单之上,也有对不准的,将大馒头扔到地上,迷信的东家便会不高兴,说是“坏了彩头”。抛完子孙馒头之后,便开始广撒小馒头了,匠人们在屋顶上高声喝彩:馒头落在东,代代子孙做相公/馒头落在西,代代了孙穿朝衣/馒头落在北,代代子孙做官客/馒头落在南,代代子孙福寿长。这时下边早已乱作一团,争相抢夺,热闹非凡。在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抢馒头已经超出了争热闹的范畴,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抢食”,打我记事起,就参与了这种类似游戏性质的“抢食”活动,对于抢食馒头的记忆,今生怕是再也无法忘怀的了。
再说一下洞房喝彩。所有的“洞房彩”彩辞都是喜庆的,它一般有四种类别,一是纯粹表达祝福和赞美的,二是向新娘索要喜糖和喜钱的,三是趁机调侃戏弄(友善地)新娘的,四是劝训或教诲新娘的。我老家在农村,几十户人家住在一栋有着上百个房间几个天井的百年老屋里,闹洞房这样的事不知遇上了几多回,因此,洞房喝彩的所有彩辞我都烂熟于胸。在我们那个村庄,主持洞房喝彩的人一般是剃头匠兼故事大王南杰(此君颇有学问,熟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喝完喜酒之后,男女老少就一窝蜂地涌进布置一新的“新房”,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这时的主喝司仪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只见他手持红烛,喊一声“开始了”,喧闹的新房霎时安静下来,主喝司仪清清嗓子便喊开了:
福来——手提红烛看新娘/头上红花插一朵/口上胭脂一点红/手如冬笋出山岭/好比仙女下凡尘。
福来——新郎新娘笑眯眯/百世姻缘连理枝/郎才女貌真相配/天生一对好夫妻。
福来——吉日良辰结新婚/两姓姻缘定乾坤/祖宗大人福气好/福禄寿喜传子孙。
福来——上面摆起金交椅/下面摆起牙骨床/床上挂起凌罗帐/帐里一对好鸳鸯。
福来——好子生五个/好女生一双/大公子当朝一品/二公子两榜进士/三公子三元及第/四公子四品皇堂/五公子年纪虽小/皇上封为巡查钱粮/大女儿千金小姐/二女儿正宫娘娘。
每喝完一个彩后,主喝司仪就要鼓动众人向新娘索要“冰糖子”(新娘为应付闹新房的人,早在娘家就将大块冰糖敲碎,用红纸包成很小的一包包,叫“冰糖子”,一般不发给大家,到了实在应付不过去时才散发一些)。喝完祝福和赞美的彩后,主喝司仪开始向新娘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看此彩:福来--新娘很多压箱钱/闹闹新房理当然/你有本领尽量使/多换冰糖大家甜。在大伙一片附和声中,主喝司仪又喝:福来——手提红烛看新娘/我送新娘入洞房/先送一对金娃娃/后生一对状元郎。喝彩之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两个布娃娃来,双手送给新娘,新娘不要吧又怕坏了彩头,要吧又怕大伙索要过多的钱财,最后讨价还价,或五元谈定或十元成交,当然也有私房钱较多的富家千金出手大方,那又是另一码事了。
“劝训彩”是洞房彩的最后一段,主喝司仪会将一些人生道理、处事方法和治家之道融入彩辞之中,在热热闹闹的欢乐气氛当中让新娘有所感悟,比如:福来——喜气洋洋看新娘/新娘生得好福相/孝敬公婆行妇道/和睦兄弟并肩娘(妯娌)。再如:福来——新娘好比一支花/勤俭节约当好家/大灾小难别怕它/咬咬牙齿笑哈哈。
最后,在主喝司仪一阵“福来”的吆喝声中,洞房喝彩宣布结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