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永
据张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十六世(公元1189年),先祖张粹公就职于饶州府弋阳县后,徒步寻找新居地,发现了这里,山明水秀,群山环绕,土地肥沃。当时张粹公被这美不胜收的山景陶醉,决定定居于此。张粹公生有二子取名德裕、德贤。德裕、德贤二兄弟又各生了四个儿子,成为今天的“八房”。经过800余年的繁衍生息,这里形成一个村庄。此村地处山区,人人读书好学,历代当官的也不少,又因“官”由王者所封,先有王,后有官,且王字在左,所以人们称此村为琯山。当时琯山属弋阳管辖,兴安建县后,琯山则划给兴安县(现横峰县)管辖。现在的姚家乡琯山村有6个村小组,402户,1523人,现有耕地1965亩,山林5780亩。
相传张粹公带领妻儿老小寻找新居路过此地,人人口渴难耐,粹公看来看去,发现附近有一口水塘,但觉得水塘里的水喝不得,不仅很脏,而且还有毒。可又一想,水塘里的水喝不得,水塘附近有泉眼,泉眼里的水则可以喝。于是,粹公用双手和木棍,在离开水塘一丈多远的地方往下挖了一个洞,果然有泉水涌出来。大家喝着甘甜的泉水,都用感恩的眼光看着粹公。若干年后,这里创建了书院,把这个洞扩大,做成一口井。书院的人每次喝到井里的水时,总会想起这口井的来历,感恩粹公的发现。后来,人们把井水命名为“恩泉”。
琯山人自古就重视教育。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的《县志》中记载曰:“张深,字士渊,别号拙逸,世人皆称‘荷峰先生’,创办了当时横峰四大书院之一的荷峰书院。”荷峰先生曾任工部尚书郎兼任广东参政先生一职,与李奎皆修《诗经》。由于其追求成圣成贤之道,辞官回乡而隐于世,官府曾多次来人邀请,而他仍不出山。他筹资在琯山村的荷峰山创建“荷峰书院”,秉承理学家朱熹的教育思想,聘请名师,“引导琯山宗族后裔修学赋诗、崇尚仁义;教育子弟以孝慈待人接物,以礼恕传家”。树为学之典范、立为人之楷模,做出不朽的功勋。隐乡其间,多次与各地文人墨客相聚,依托琯山的山水美景,挖掘出琯山八景“荷峰挺秀、百花呈瑞、南阳暮鼓、桐林晓钟、左挹鹅湖、右揽龟峰、斜岭列嶂、蜾敦捍户。”还常在万卉齐开的百花洲吟诗作画,宗谱至今还保留十余首诗作。荷峰书院,历朝历代人才辈出,荣出诸多进士。
琯山不仅有着遥远的历史故事,而且还有着不少的近代史诗。土地革命时期,琯山人民积极投入方志敏领导的弋横起义中。民国22年9月10日,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让革命部队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方志敏等组织敢死队,在琯山炮台岭打响了阻击战。战斗非常激烈,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敢死队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战事悲壮,但敌人的伤亡成倍于我方,更为重要的是,让转移部队赢得宝贵时间,为革命保留了珍贵的有生力量,成为横峰近代史上有名的琯山阻击战。
据琯山村民张金来(黄金兰孙子)口述,邵式平同志在琯山曾经历两次脱险。1927年12月10日,弋横武装起义后,革命烈火迅速燃烧起来。1928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慌了手脚,联合地主武装进攻暴动区,追捕领导者,革命队伍出现暂时失利状态。邵式平潜到原来从事革命发动工作的琯山,躲在干娘黄金兰家中。有一次,敌人进村搜捕,黄金兰沉着应敌,让邵式平躺在床上装病,前额盖上一块湿毛巾,蚊帐半开半掩着,自己坐在床边上做针线活。不一会儿,进来一个士兵,见家中没有可疑的人,就走了。还有一次,邵式平被敌人追进村,遇见干爹张远有在菜地里锄草,邵式平对张远有说:“干爹,敌人马上来啦!”张远有急中生智,把邵式平拉到菜地中间一个用木板钉起来的简陋小茅厕后面,然后,把面向路边的茅厕木门打开。自己离开茅厕,在近路边的地方继续锄草。不到片刻,几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国民党士兵追来了,问道:“哎!刚才有个大个子跑过来,看到没有?”张远有现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左手指着前面的三岔路口说:“是有个大个子跑得很快,往那边去了。”邵式平的两次脱险都是干爹干娘帮的忙。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担任江西省第一任省长,他念念不忘与自己结下深厚感情干爹干娘一家人。1952年邵式平来到琯山凭吊逝去的干爹干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