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浙江海警一支队获悉,在前不久北京国安剧院举行的以《致敬忠诚》为主题的“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武警部队十佳军嫂”颁奖典礼上,德兴籍军人董顺发被武警部队授予第五届“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称号,是全国海警队伍唯一代表。
努力自学,他终成为行家里手
董顺发出生在德兴市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仅有初中文化的他,一开始接触仪器时只能两眼发愣:“刚当兵那会,雷达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新事物,说明书很多都是英文,我根本看不懂。英文看不懂,我就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就不信这么一台小小的机器能难倒我!”董顺发暗暗跟自己较劲。他利用周末外出买来了英汉字典,每天发了疯似的看专业书,不懂就做笔记。
凌晨5点,别人还在梦乡酣睡,他捧着英文书念念有词;晚上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他一个人躲在机舱里继续看。他用半年时间将雷达上数千个英文词组逐一翻译成中文,并背得滚瓜烂熟。渐渐地,董顺发咂摸出味儿来,对雷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先后自学了《雷达原理》、《雷达勤务》、《微波技术》、《测报理论》等10余种课程,整理读书笔记10余万字,编写了5万字的《雷达实用手册》。现在,董顺发看到不同型号的雷达,就像交到新朋友一样,爱反复拆装,俨然是个雷达迷,雷达出了故障,他一般都能自己修好。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雷达简易操作袖珍书》、《雷达操作使用及故障排除100问》等训练教材,并作为唯一的士官参加了全国海警专业兵《雷达培训教材》的编写,已然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不忘初心,23年坚守海警一线
“获此荣誉,我十分自豪、十分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下步我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荣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习主席强军思想为指导,更加努力奋斗,履行好职责使命,争取为海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载誉回归部队的董顺发在电话中向记者说道。
董顺发,1995年应征入伍,加入浙江海警一支队。那时,他20岁,怀揣着一颗军人梦。入伍23年的他,始终战斗在海上维权执法一线。参与海上执法维权行动80余次,出海1000多航次,导航10万余海里,被称为“千里眼”、“活海图”、“雷达专家”。他先后总结出“米字型列岛划分法”、“三对照目标方位测定法”、“定点海图默画法”等多种简单实用的雷达专业学习方法,能熟练默画出海岸线以及重要岛屿和礁石的位置、大小、形状,并用顺口溜“椒江喇叭口,生肖满海走;龙羊马蛇猪,各居海一处……”描述海域特点,方便士兵记忆。入伍以来,他曾先后获评公安部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公安边防部队首届“带兵模范”、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士官”、“模范带兵特优班长”、浙江省团委“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公安厅“工匠精神”好民警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此次他更是作为全国海警唯一代表获评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
成就背后,离不开妻子的支持
对董顺发而言,入伍以来虽然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时至今日,因为工作缘故造成对家人的亏欠已成为他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2008年,正值备战奥运,董顺发身上压着沉重的安保任务,突然接到儿子住院的消息,而且儿子病情严重。巨额的医疗费用、不能常伴妻儿的辛酸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而此时,妻子余娅萍给了他最大的鼓励,“你安心干好工作,家里我会照顾好的!”
去年6月,千年古镇——德兴市海口镇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洪灾,董顺发家房子被淹,看着洪水一点一点地往上涨,情况危急之时,年过7旬的张明媛老人想到了儿子董顺发,希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能回来帮忙,然而电话却一直没打出去。“不能让他在执行任务时分心,家里还有我。”儿媳余娅萍的一番话铿锵有力。
“20多年来,当家人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不在。”妻子余娅萍幽怨地说道。据了解,入伍以来,董顺发平均每年回家只有1至2次,且休假期间接到紧急命令赶回部队工作也是常态。“孩子身体一直不太好,母亲年纪大了,并患有高血压、脑梗等疾病,虽有时会抱怨,但妻子更多的时候是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20多年的海上历练,从懵懂青年到海警尖兵,从普通士兵到带兵模范,董顺发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初
坤明
进宝/图
本报记者
杨小军/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