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进入三伏天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民间有句俗语叫“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用来形容这个时节的炎热一点也不过分。炎热的天气常常使人心烦不安,汗出不止,疲倦乏力。如何度过这个时节,记者请中医专家为你解答。

谨防心火过旺

据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叶家瑞介绍,夏季养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养好心。谨防心火过于旺盛,心阴过于耗伤,保持阴阳平衡,就能平安地度夏。

炎热时节,人的血流加快,心脏负担加大,加之出汗多,很容易引起烦躁不安,助火上炎,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极为不利。面对炎热的天气,保持平静的心情是“灭火”的有效措施。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平静,不急不躁,不过喜,不过忧,心静如水,心脏就会安全度夏。

运动不宜过度

民间有句俗语“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叶家瑞表示,夏天有三种运动比较好: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少吃荤多吃素

在饮食方面叶家瑞介绍,进入暑期,饮食要低盐,进食不可过饱,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多吃蔬菜,适当饮用凉白开或矿泉水。不能因贪图凉快就吃太多冰冷的东西,这样会损坏脾胃。这时候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

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三伏天还要多吃蔬菜。吃一些凉性的蔬菜,可以清热解暑,并且也可以排毒清便。如:苦瓜、丝瓜、黄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还可以吃一些杀菌的蔬菜,夏季的温度很高,并且细菌会很容易滋生,所以可以吃一些杀菌的蔬菜,这样可以维持好自己的健康。能杀菌的蔬菜主要有: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等。

给身体祛湿防病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静坐除烦调情绪

据叶家瑞介绍,当气温超过35℃,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本报记者

韩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