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也说“江西老表”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

章军华

“老表”一词成为“江西人”的特定称谓,不知始于何年。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江西老表”,让“老表”成为一个“热词”,也成为“江西人”头上的桂冠。然而,“老表”一词究竟如何得来、又如何专以冠名“江西人”,坊间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和道理,至于标准答案,反而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南怀瑾先生考证“老表”一词时曾说:“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后代子孙回江西扫墓,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成老表。”笔者认为,这里有一个常识性问题,江西人的“表亲”关系,只是一些特殊时节(令)“走动”,或婚丧嫁娶,或科举升迁,或华居生诞,甚至“中元”节“送寒衣”(俗称“烧衣纸”,仅限送当年逝者)等,决不会在“冬至”或“清明”这两个重要时节来“走动”进行扫墓,扫墓属于宗族祭仪范畴,不可能扩大至“表亲”层面。如《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云:“祭非正主,则不厌不蝦,不旅不酢;非同姓同宗同族,则不得与于祭。”所以,即便是那些“填湖广”移迁的“老表”回江西扫墓,笔者认为只能是“宗亲”,而不太可能是“表亲”。

尽管如此,目前学界有关“老表”称谓的来历,仍有多种说法。一见“图腾说”,来源于“华表”,“表”指“木”,“老表”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在江西族群中的留有远古记忆;二见南怀瑾的“表亲”说;三见“老乡”说,源于赣南客家,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即老乡;四见“罗盘”说,宋元以来江西看风水人多,风水术士必带“罗盘”,外地人称“老表”;五见“道士”说,宋

《亢社锦语》中称和尚为“光表”、道士为“老表”,此为当时俗称;六见“皇恩”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感当年江西余干百姓救护脱险之恩,许诺江西人以“老表”相称。

值得重视的是,南怀瑾先生“表亲”说里,提及江西后裔回来“祭祖”,按《仪礼》的墓葬规矩,墓前立有“华表”(木)用于彰显与守制,民间通常称“老表”。据《读礼通考》卷九十九载“《续齐谐记》张华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狸,化为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司空邪?’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亦当深误老表。”《骈志》卷十四也有载“狸误老表”。“老表”与“斑狐”的故事详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因此可知,按仪礼规矩言“江西老表”,属于迁徙湖广的江西族人对江西本土地同姓同宗同族“正主”先贤(王者级别)墓前“华表”的通俗化尊称,前提是以“华表”为母题的这个推论成立。

我个人以为,图腾说即“华表”论是站得住脚的,以祭仪礼俗衍绎而来,符合中国传统礼仪习惯。从训诂学角度上讲,“老表”二字,类同“老华”“老庚”等均属固定用法的偏正词组。“老”字解释,按今人理解有“相同的”“关系亲近的”等双重含义。而“表”字,《康熙字典》有释为“立木为表,表其位也”,这就是“华表”。

“华表”最早的作用是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最初为木质结构,顶端横木相交,有如花形的巨大木柱,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路径标示等,东汉时开始用石柱结构。可以看出,“华表”是代表一定等级观念仪礼体制的呈现,白居易贬谪九江时曾作诗云“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则知唐代江西郡县城门就有伫立“华表”的礼仪形式。南宋时抚州知府方岳有诗云“华表自旌新进士,废人并起耽浮屠”,则知宋代有将新科进士刻记在郡县“华表”的习俗,这种风尚一直流行至清代且有发展,说明清乾隆间已出现“华表”刻题乡贤名录于“坊”里的风俗。

正因为此,“华表”成了家族迁徙或子嗣传承的一件重要凭记。科举鼎盛的江西家族,在元末明初迁徙“填湖广”时,必定会带上镌刻乡贤功勋名录的传家宝“华表”,而当后裔子孙回江西寻根问祖、清明祭奠之时,江西老族本土的“华表”,就成为他们认祖归宗的重要法典和凭籍,所谓“华表记千年”(张九龄诗),查“表”上姓氏及先贤名录信息,就成为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

明人徐舫《桐君山》有诗云:“县近故庐堪认姓,鹤归华表自呼名。”元末隐士丁宗启也有诗云:“当年一觉扬州梦,华表归来又姓丁”等,家族的认同归于一“华表”,而对于离乡背井的子孙后裔来说,在江西原乡本族老家的“华表”上找着自己的“姓”与“名”(又称“表字”),是何等的狂放喜悦和自我慰藉。因此,笔者认为,“江西老表”的含义,在这里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指江西原乡老家本族的意思,二是指登科致仕被刻录华表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或许可为“江西老表”的内涵与由来,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角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