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潮奔腾不息,岁月铭刻奋斗足迹。江西共青城设市以来,新一代“共青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抒写了一篇篇动人的篇章。特别是共青城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以“做强产业、聚集人气、激活双创、促进统筹”为基本思路,坚持“开放走在最前沿、服务抢占制高点、产业聚集中高端、城市创建绿富美”,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砥砺奋进、继往开来,一幅“活力共青、实力共青、美丽共青、幸福共青”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十年前,共青城市GDP仅为29.6亿元,预计今年将达168亿元,增长了4.7倍,人均GDP达10.7万元;十年前,财政收入仅为3.5亿元,预计今年将达37.3亿元,是2010年10倍多,人均财政达2.72万元。2020年,极不平凡,极其不易,极具挑战。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年中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共青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财政收入逆势上扬,增幅全省第一,税收总量和质量九江市第一。
如今的共青城,正在加速成为青春活力之城、绿色生态家园,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被评为“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富华山景区入选江西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新经济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亮点频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开放走在最前沿,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暨中国物联网应用峰会、中国大学生创业社团发展高峰论坛、私募基金创新论坛、数字共青发展高峰论坛、跨境电商发展峰会……这一系列论坛和峰会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共青城市一直以来坚持开放走在最前沿,依托赛会平台,不断扩大开放新空间,提高开放新高度,吸引全国青年才俊在这里创新创业,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共青城市委主要领导在共青城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打造鄱湖明珠的重要路径,发挥赣江新区的注意力优势和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影响力,争当全省开放型经济排头兵,走在全省内陆双向开放的最前沿。
打造鄱湖明珠,重要路径是扩大开放。特别是近5年来,共青城市传承“共青精神”中的“闯”与“创”的基因,牢牢把握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机遇,坚持“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理念,持续激发改革与开放内在基因,革除一切不符合要求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难题、建机制、提效益,打造了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改革品牌。作为内陆县级市,共青城市聚集了5800多家基金企业、500多家人力资源企业、27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对此,《人民日报》以“变内陆腹地为开放高地”为题,用“共青案例”诠释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共青城市的“发展密码就在于优化开放高效的营商环境”,打造了一批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门户、新窗口,促进了资源在更广阔空间流动配置。
共青城市开放型经济进入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获评2017-2019年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单位。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进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青城市委员会于12月份成立,开启了共青城市贸易促进工作新征程,必将促进共青城市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助推共青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服务抢占制高点,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共青城市以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金融服务、双创服务、定制服务等服务品牌的创建。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高标准建设市民服务中心,集成公安、交管、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设置办事窗口,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办成一揽子事”。打通线上网络通道,打造“赣服通”3.0升级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开设项目代办中心,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代办服务,为59家企业办结审批程序,相关经验被江西卫视、江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共青城市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等模式,行政审批速度由“2750”提速至“1321”,即企业开办最快100分钟办结、不动产登记3天办结、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21个工作日内完成。
江西省钮耐实业有限公司经理肖建和说:“比如办理施工许可证,如果我们企业自己去跑的话,正常也要一两年,但是现在我们两个星期就把证拿到手了。作为企业来说,想尽快投入生产,为共青城创收,为自己企业更好地发展,抓紧建设进度。”从项目签约到设立企业,从用地许可、工程许可、施工许可到开工建设……整个环节牵涉部门比较多,项目开工建设前期耗时长。现在,有了项目代办服务、有了“一网通办”、有了企业开办“一窗式”办理、有了证照快递到家服务,办事企业和群众在家一键申办,即可坐等“收件”,就像“网购”,服务到家。
前不久,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调度暨示范创建现场会在共青城市召开,共青城市被评为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市,是九江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在全国县级市总体信用排名中,共青城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共青城市成立了帮扶工作组,与企业结对帮扶,“五星级”服务赢得客商广泛赞誉,引来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每年新引进工业项目50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特别是今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多个、总投资突破260亿元。“双创”平台构筑成型,成功举办四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七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集青年之家梦创园、吉云教育双创平台等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落地,大学生有了功能集成化的“双创”平台。建成共青科教城,正在建设共青职教园,未来3至5年将聚集20所高校20万名大学生,城市活力指数、创新基因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氛围更浓厚。共青城市每年市场主体增速在50%以上,今年新增市场主体突破6600家,同比增长51.4%。
产业聚集中高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九江共青城高新区获评“江西省第一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考核评价先进单位”“省级绿色园区”等多项荣誉;高新区内的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江中猴姑米稀、江西林基环保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林基”牌管材管件被评为“江西名牌产品”……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共青城市坚持把平台升级作为“一号工程”,按照“两型三化”标准,建设科创园,实施“满园扩园”行动,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绿色产业体系。
江西格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高新区一家从事各类水产饲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该企业一开始就将目标瞄准国内顶尖的智能设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实现投料、粉碎、配料、出仓、包装等各环节智能化操作,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品质,市场效益逐年提升。企业2018年1月投产,当年4月就成功“上规”。这正是共青城市推动高新区潜力企业“上规”、壮大工业经济的一个缩影。据共青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共青城市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跟踪服务这些潜力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预计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以上,总数近200家,增量和总量位居九江市前列。
同时,共青城市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打出一套科技创新“组合拳”,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建成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平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创意设计、标准化生产、机器换人、展示展演、电商销售”等产业链。譬如,江西亚华电子材料公司在惠企政策引导下持续加大技改投入,逐步推进精雕、切片、贴辅料等手机玻璃生产环节自动化改造,确保了3D手机玻璃产品品质,使亚华电子在3D手机玻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入闱“江西省民营企业百强”第34位。纺织服装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0多个自主品牌,成为九江市“5+1”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和九江唯一一个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国民羽绒服品牌“鸭鸭”二次重组取得决定性进展,完成了股权收购和重组、天猫和京东平台旗舰店开设、明星品牌代言、嘉宾线上直播、互联网团购平台合作等工作,“双十一”鸭鸭线上销售总额3.1亿元,预计今年销售额近30亿元,突破历史最高点。近三年来,引进工业项目突破150个、总投资超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56家,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此外,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共青城市聚焦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以基金小镇作为赶超跨越的“动力源”,将数字经济产业作为化危为机的“金钥匙”,形成了“一镇多园”的发展新格局,闯出了一条“人才+资本+产业”的新路子,未来2至3年将打造3个以上百亿数字经济产业园。5年来,基金小镇入驻投资企业和基金规模均实现翻番,分别突破5800家和3600亿元,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超500家,今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跨境电商产业园已聚集270多家企业,3年内将成为百亿级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综合体;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60多家……新华社以共青城发展数字经济为典型案例,撰稿长篇内刊,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先后四次报道共青城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城市创建绿富美,
发展成果百姓共享
“蛮喜欢这里的,空气新鲜、和谐宁静!我想,以后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肯定会很舒心!”来自九江市的田欣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毕业后去了沿海,转了一圈后还是回到共青城市,准备在这里定居。
“让城市绿起来,让居民富起来,让城乡美起来”,是“城市创建绿富美”的内涵。近年来,共青城市将做美城市作为打造鄱湖明珠的重要支撑,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着力打造美丽江西“展示区”,努力实现群众普遍享有舒心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医疗、安心的居住场所、放心的社会治安、便捷的交通出行、高效的办事服务、丰富的文化生活,共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绿色生态家园,真正让城市“居者自豪、闻者向往”。
蓝图变现实,温暖润心田。今年共青城市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将达到33100元,是2010年的2.6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00元。如今,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一个个民生短板补齐,生态底色更厚重,城乡环境更整洁,交通格局更完善,教育医疗更高质,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特别是近3年,共青城市义务教育累计投入16亿多元,新建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2000个、招聘教师600多名,引进了国科共青城实验学校、赣江新区博雅学校,教育发展指数由10年前的全省倒数第二飙升至现在的全省前列;赣江新区共青医院开工建设,将告别无“三甲”医院的历史;形成了“东西两大出口、南北两大互通、区域多圈循环”的交通体系;从“城中建园”向“园中建城”转变,建成了富华公园、甘露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形成了“六大公园、42公里马拉松赛道、52公里滨水岸线、200公里健身步道”的生态格局;投资4亿元推进柘林水库引水工程,全线铺设42.3公里的暗管,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用水荒”“等水喝”困境,让群众喝上干净优质的“放心水”;完成了毛竹山小区、二十栋片区、酒厂鸳鸯楼等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高标准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县创建,加快成为江西的“先行者”“展示区”“试验田”。
王飞
吴翔/文
(本版图片由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