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通讯员
程戎
7月30日凌晨2点多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捂着胸口、神色痛苦的男子,值班医生金成接诊了他。
患者姓宋,现年46岁,家住城区九渊路。有多年吸烟史的宋先生自述晚上和朋友聚会,本来不喝酒的他喝了一杯啤酒,回家后胸口十分难受,却未引起充分重视。凌晨2点多钟,宋先生胸痛症状越来越严重,感觉不对劲的他立马在家人陪伴下来到附近的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此时,距离发病已过去3个小时。
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
病情就是命令,急诊科马上请求心内科会诊,并紧急启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抢救人员一边向患者介绍病情,一边做好术前的相关准备,15分钟内相继完善血常规、核酸检测、抗体、胸部CT等检查。此时,由心内科、急诊科等医护力量组成的急性胸痛多学科救治团队(MDT团队)也已集结到位。胸痛救治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了心脏冠脉造影,确定为左冠前降支闭塞,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梗。心脏冠脉造影显示患者闭塞的左冠前降支位置充斥着大量血栓,考虑本次心梗发生的原因在于,在既往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裂,从而导致体内血小板大量聚集到破裂斑块位置,引起血管完全堵塞。
患者病情刻不容缓,必须立即进行手术。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MDT团队选择为患者进行导管抽吸治疗。在清除堵塞的血栓后,患者的血流部分恢复。但导管抽吸治疗只能抽出新鲜血栓,对陈旧性的斑块造成的严重狭窄需要置入支架治疗。最终,团队专家在患者前降支近端置入一枚支架。随即,患者之前的血管狭窄消失,整个血管的血流恢复正常,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整个手术仅仅花了30多分钟。
一杯啤酒就放倒了一名壮年男子,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利用医学常识却很好解释。参与救治的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小红表示,冠心病(又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相当脆弱的,诱发因素也很简单,有时一瓶冰镇啤酒,往往就能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一次争吵,一顿饱餐,也可引起心绞痛(冠心病的一种症状)。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发生这种情况多数是冠状动脉的内在因素造成的,与当时冠状动脉所处的状态有关。具体到患者宋先生,其本身患有冠心病而不自知,因而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刚好喝了一杯啤酒引发了病情。
张小红表示,急性心梗最佳救治时间为发病后的12个小时内,越早越好,该患者虽然在家耽误了3个小时,幸运的是,没有对心脏造成过多不可逆的损伤。目前患者仍在心内科接受进一步的恢复治疗。
然而这一病例并非个例。张小红介绍,一周来,该科为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手术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仅45岁。分析心梗患者年轻化的原因,张小红表示可能和目前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譬如营养摄入过剩、肥胖、家庭社会生活压力以及抽烟、酗酒、打牌、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均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张小红提醒,不稳定的心绞痛,也就是休息时即出现心绞痛症状,往往提示已经存在严重心脏血管狭窄,但还未出现严重心肌坏死,这种情况是最需要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部位的,如能及时去除狭窄,进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血运重建治疗,患者将获得最大程度的受益。市民朋友平时可多学习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病症状,一旦怀疑心梗,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治疗,越早救治心脏功能受损程度越轻,对以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越小。
急性心梗主要体现在一个“急”字,稍有延误,极易造成心衰甚至恶性心律失常,暴发心脏骤停、室颤及心脏破裂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负担。
2018年1月,市中医医院开始建设胸痛中心,中心由心内科、急诊科、肺病科、胸外科、检验科、放射科、消化科、脾胃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通过MDT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方式来及时有效地甄别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的疾病,使这些急危重症得到有效救治,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胸痛中心有一套成熟规范的救治流程,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旦有急性心梗等患者入院可做到“一键启动”,尽量缩短救治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耽搁。
张小红表示,经过临床医学近几年的观察发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在50岁左右,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有长期吸烟史、体态偏胖、经常熬夜人群是主流。为此他建议过了40岁的市民应定期进行体检,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冠状动脉CT造影(CTA)进行冠心病的筛查。如果经CTA检查发现心脏有问题,则应及时进行下一步的预防或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排在我国居民死因的第一位。急性心梗和主动脉夹层是较常见的心脏方面的急危重症,原因在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慢性病没有获得较好的管理。为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近年来市中医医院加强了在社区、厂矿等场所的健康宣教,以从慢性病控制入手,逐步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