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种出最“甜”的西瓜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代小军

文/图

阅读提示:从育苗、露地种植,再到大拱棚、大棚种植;从自己摸索学习,再到与科研院所、专家合作,全文书用30年把西瓜产业做大做强。

从钟祥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18公里,有一大片地势平坦的农田。

这个地方,明朝时期钟祥当地人称其为王庄或皇庄。1959年10月,国家在此建立官庄湖国营农场。

而钟祥市最甜的西瓜就藏在这里——钟祥市全氏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进入9月,天气渐冷,西瓜下市后,合作社里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合作社理事长全文书却没有闲下来,看苗床、联系客商销售蔬菜……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西瓜品质好,销售也不错,在深圳我们的瓜一个能卖到100元。”全文书说。

说起来轻松,可从种西瓜不赚钱,到一个西瓜卖100元,全文书花了30多年的时间。

官庄湖农场内五湖连灌、土质特别,由黑土和沙子混合形成的“油沙田”,不板结、保肥保水性能很好,特别适合种植西瓜,而农场农民也有种植西瓜的习惯,但是由于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市场开发不够,种西瓜在农场一直是个不赚钱的营生。

“这么好的田,怎么就种不出好瓜?”带着疑惑,全文书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关于西瓜栽培技术的书籍。农业部门只要有任何关于西瓜种植的培训,他一定第一个报名参加。就这样,在用了十多个笔记本后,全文书决定从育苗开始。

以前人们常说:“种好好一半”,所以要先从品种入手。2000年,全文书在后院建起20平方米的大棚,进行西瓜、葫芦嫁接,一试就是三年,终于成功。随后经过试种,他嫁接的苗成活率达90%,种出来的瓜比往年种的瓜甜。

2004年,他嫁接西瓜苗6万多株,套种的10亩嫁接西瓜,收获时平均单产4500公斤,仅西瓜一项亩平纯收入就达1800元。全文书嫁接的西瓜苗品质好一下子就传开了,官庄湖和洋梓、长寿、东桥等乡镇的瓜农纷纷前来定购嫁接西瓜苗。

2006年,他扩大规模,建起三个大棚嫁接西瓜苗,当年出售西瓜嫁接苗20万多株,再加上套种西瓜、小麦、棉花,全年总收入近10万元。

2013年,全文书又投资近7万元建了10个大棚,占地约5亩,嫁接西瓜苗60万株,当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葫芦嫁接西瓜苗产量高,不少乡亲慕名来找全文书学技术,他大方地教授。很快这项技术就被很多农民所掌握。到2014年,官庄湖农场像全文书这样种西瓜苗的大户有100余户,每年春季生产西瓜苗4500余万株,仅向外销售的收入就达3600万元。

虽然苗种好,但管理技术跟不上,西瓜的品质也很难提升。

“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价格都不高,如果能提早上市,就能获得更好的价格。”全文书说。

在西瓜地里铺地膜、加小拱棚……天气太冷,西瓜上市时间很难提前。后来他借用大棚育苗的方法,把西瓜也搬进了大棚。保温种植,精细管理,第一年试验,西瓜上市时间就提前了10天。

大棚西瓜试种成功这无疑给全文书增加了信心。2014年,他牵头成立了钟祥市全氏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开始探索“西瓜+蔬菜”种植模式。

“我们以前在西瓜田里套种小麦、棉花,除了西瓜的收入外,小麦可收入600多元/亩,棉花可收入1000多元/亩。现在,我们在西瓜田里套种蔬菜,蔬菜每年的收入达到7000多元/亩。”全文书说,采用“西瓜+蔬菜”种植模式,可实现亩平年增收6000多元。

看着全文书成功了,周边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调整种植模式:西瓜进了大棚,还套种了蔬菜。昔日的西瓜产区,也成了蔬菜产区。

2015年,合作社因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西瓜获得无公害标识。2017年,官庄湖西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合作社又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官庄湖西瓜”以第一位入选全省农民合作社百姓信赖品牌,同时还被评为湖北农民合作社百佳品牌。

因为害怕“落伍”,全文书多年来积极与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合作,探索西瓜品种改良。

前几年,省农科院的西甜瓜专家戴照义被全文书的诚意打动,将科研基地放在了合作社,并在基地挂牌国家西甜瓜体系武汉实验站,进行新品种试种和培育。现在,合作社每年从科研院所引进3—5个新特优品种。目前,官庄湖农场种植的精品西瓜有彩虹、蜜童、墨童、甜妞、黄宝石、黄金瓜、“8424”等品种,种植的西瓜既有在陆地生长的,也有在空中生长的吊蔓西瓜,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为西瓜提早上市,全文书将大棚内昼夜温差调控在19℃左右,合作社生产的西瓜能提前近50天上市;管理上,他注重施用有机肥,最大限度保留西瓜糖分,甜度特别高。现在,合作社种植的西瓜甜度能达到13—14度,比常规瓜高2个指标。

甜度高、品质好,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到官庄湖农场收购西瓜。“我们的西瓜,在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官庄湖西瓜’成为沿海地区的抢手货,每个西瓜至少可售100元。”全文书说,合作社也逐渐壮大,辐射周边8个乡镇、40多个村,现有社员1200人,种植面积2.6万亩,年销售收入约6000多万元。

谈起近期的规划,全文书说:“疫情期间人员物资不流通,所以我们的蔬菜销售不好,我想建个冷库,市场价格不好时,蔬菜就进冷库,价格好时就出售,这样就能帮助社员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