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低利率时代,如何保卫你的“钱袋子”?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阅读提示:美股大崩盘、原油期货有史以来第一次跌成“负价”、全球央行大放水……疫情之后,金融市场全面迎来低利率时代,这些,将给我们的“钱袋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人们又该如何进行合理

的资产配置?

低利率时代来临,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把钱存到银行里会产生利息。在高利率时代,储蓄、或者说定期存款一直是普通人和普通家庭财富保值的主要手段。不过,“低利率”来临,就意味着“躺赚时代”彻底结束。

今年初,一位上海阿姨开出“征女婿帖”,没有提出身高、年龄等要求,只要求具有3年以上金融投资相关经验,理财组合年化10%,可提供交易记录、业绩证明优先。理财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专业的理财人士就不用说了,有3年投资经验的理财经理多如牛毛,可理财存在风险,想达到10%年化收益率还真有点难度。

今年以来,随着海外疫情不断蔓延,全球多国央行纷纷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多国存贷款利率回落到历史低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是0.35%,一年期定存、三年期定存利率为1.50%、2.7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这意味着,我们手里的钱如果就这样放着将无法跑赢通胀,资产在无形中缩水。所以,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银行理财,难寻往日风光

“去年,年化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我都有大把的选择余地。可今年,连4%的都很难找得到,即使有也是门槛极高,根本不指望。”一直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肖女士对记者连连感慨。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数量40488只,相较于去年同期的76887只,降幅高达47.3%。其中,8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1845只,创近10年单月发行量新低。8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银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4%,环比下跌3BP,创近15周最低水平。

采访中,某城商行个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国内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配置债券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面临“窘境”。一方面,理财产品固收投资策略以“票息”为主,新券发行利率走低,形成了一批低收益资产;而另一方面,5月以来债券市场下跌,一些产品不得不降杠杆、降久期,避免大幅回撤。简单而言,低利率时代市场上不差钱了,导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动力不足,自然而然,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也无法维持。

业内人士指出,

进入4月份,市场内资金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下行带动理财收益率下行。但考虑到银行的揽储压力,短期内理财收益率下行速度或将放慢。长期来看,未来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推进,理财收益率预计会进一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管新规逐步实施,“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成为了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一个重要前提,买者自负首先需卖方有责。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不可逆转,出现亏损也是在所难免。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逐步转变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印象,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并逐渐适应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

现金为王,稳健才是硬道理

众所周知,现在银行存款利率很低。尽管如此,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不少人还是更倾向于储蓄。其实,债券是很好的投资品种,尤其是被称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其安全性可以说高于银行存款,收益率更高,投资方式也比较简单。

在所有的理财选项当中,国债可以说是最安全的一个。目前,我国发行的国债主要分为储蓄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两种。由于收益相对来说较高,储蓄式国债更受投资者欢迎。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储蓄式国债尚未发行。根据人民银行发行计划,202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储蓄国债(凭证式)将于9月10日至9月19日发行。其中,第一期期限3年,年利率3.8%,最大发行额300亿元;第二期期限5年,年利率3.97%,最大发行额200亿元。远远高出商业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目前,我市工、农、中、建、交通、邮储、华夏、汉口8家商业银行销售储蓄国债,市民可以到营业厅或者在网银上申购。

据财政部今年1月公布的储蓄国债发行计划,今年3月至11月的每月10日至19日,均会发行两期储蓄国债,分别为3年期和5年期。其中,3月、5月、9月、11月为凭证式储蓄国债,4月、6月、7月、8月、10月为电子式储蓄国债。

除了国债,大额存单也是保守投资者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人更倾向于储蓄,在此背景下大额存单又火了。大额存单是银行针对资金量较大的储户推出的一种专门存款,有一定的资金门槛,20万元起存。大额存单是银行存款类资产,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50万元以内可以获得全额保障。

在存款利率上,大额存单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40%到55%,而普通的定期存款上浮一般为15%到30%;在灵活性上,大额存单可以提前支取以及进行转让,而普通定期存款则无法转让;在安全性上两者均是一般性存款,都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在结构性存款发行规模不断降低、预期收益率不再“诱人”的情况下,大额存单开始成为市民眼中的“香饽饽”。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资金长期闲置,有意购买大额存单的建议尽早购买,“趁早锁定收益,就怕利率下滑,且后续长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发行量可能继续下降。”目前,银行大额存单产品颇多,收益、期限、付息方式各有不同,建议投资者“货比三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