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桂
阅读提示:出门在外给手机充电,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常有的烦恼。共享充电宝的兴起,让人们实现了充电自由。共享充电宝一时成为共享经济中的新宠。从满足刚性需求到应对激烈竞争,运营主体、合作商户、用户都经历着市场的变化。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创新运营模式是业内共识。
细心的市民发现,走在街上,不少商铺、餐饮店、KTV等场地都有了共享充电宝。不大的机柜安静地栖息在某个角落,看上去不起眼。一旦人流量多起来,它就成了低头族争相寻觅的“奇货”,于是有了一台小设备被五六个人包围的热闹景象。
刚性需求:从自带电到共享电
11月30日,记者在城区一家游乐场蹲点观察。上午,场内只有两个小孩,两名家长在场外照看,营业前台的共享充电宝无人问津。午饭时间过后,满场跑的小孩多了,场外的家长也坐了一排。到下午三四点,开始不断有人租借充电宝充电。手机打开小程序,扫机身的二维码,即可租借。“我是租借充电宝的常客,工作之余就爱好手机打游戏,手机耗电快。没有共享充电宝时我出门都要带个充电宝,有时忘带了,在外面手机没电了急得没办法。自己带充电宝毕竟麻烦,回家后还得记着给充电宝充电。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共享充电宝,我基本不自带了,没电了就近租借,归还也很方便。”正在给手机充电的年轻爸爸陈先生告诉记者。
游乐场的营业人员范女士表示,共享充电宝给游乐场经营带来了很大便利。“游乐场周末、节假日人气最旺。孩子在游乐场玩,家长在外面用手机打发时间。通常,孩子们过来玩就是半天或一整天,追剧、打游戏、刷网页,手机电量很容易就耗掉了,就有家长来找我充电,但充电人多了顾不过来,而且充电线接口不一定适用。我们曾想过自己搞充电设备供顾客使用。现在和专门做共享充电宝的公司合作,满足客人充电需求对稳定客流量很有帮助。”
对于手机使用频率高的用户而言,充电就是刚需。分布在公共场所的共享充电宝,以其取用方便、价格不高的特点,让人们实现了出门无需再带充电宝的畅想。
竞争现状:从一元时代到三元时代
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共享充电宝,其实早在2018年就在荆城悄然现身。
记者从一家共享充电宝运营公司获悉,该公司旗下的共享充电宝已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实现了异地归还。在荆门投放了3000多台机柜,其中城区达到2000台。公司的城市经理张先生受访时表示,2018年,荆门的共享充电宝刚刚起步,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模式是运营主体免费为商户提供设备以及维护,收益与商户分成,和商家洽谈合作相对容易。
随着进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运营主体越来越多,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尤其是今年以来,荆门的共享充电宝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目前,已有6家运营主体在荆门投放共享充电宝,城区已有充电宝机柜近5000个,覆盖了大多数酒店、娱乐场所、交通枢纽等人流集中的地方。一家运营主体反馈,与前几年相比,每天使用该公司共享充电宝的人数由200人增加到了5000人以上。
“激烈的竞争下,与商家合作的难度增加。现在,我们不仅给商家入场费、租金、分成,而且给商家的分成比例在不断提高。”张先生说,“共享充电宝看似入门门槛不高,但运营起来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用户的体验直接影响运营主体与商户的合作意愿。一个机柜有10个充电宝,我们不仅要随时维护,还要根据客流量变化提前预判,在不同的场所科学增减设备。”
记者在城区走访发现,不同地方分布的机柜充电宝收费有差异,但多数地方价格差不多。随机采访用户得知,近年来,共享充电宝租借价格呈上涨趋势。从最初的1元/小时、一天之内10元封顶到现在的3元/小时、一天之内30元封顶,而且免费充电时间变短了。
盈利趋势:从收取租金到广告变现
正是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的运维服务,在让人们享受充电便利的同时,对这一行业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区一家商场,记者看到两个相隔不远的共享充电宝机柜,分属不同的运营主体。其中一台扫码显示“机柜未连接网络”,无法使用。一些受访商户表示,用户在使用中有时反馈一些问题,如果运营主体不能及时解决或者沟通不畅造成误解,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用户就会将责任转到商户头上。这样就会影响商户与运营主体合作的积极性。
六雄争市,深感竞争压力的运营主体也认识到提升服务水平的迫切性。他们认为,维护好市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行业监管、行业自律,建立一种规范制度,才能跳出“只管跟风而上、不管服务水平”的魔咒。同时,他们也在思考,高压竞争下,靠提高价格维持运营难以持久,未来的盈利模式还是要靠收取租金向广告变现转变。
在一些充电宝机柜,记者注意到,充电宝身上都印了各类广告,这些广告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未来,可能还要发展一些广告。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通过看广告换取免费充电。”业内人士分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