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朝泉:红色旧居守护人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陶文美

文/图

在钟祥市冷水镇建设村二组,有一栋宅子,历经几十年,已十分陈旧,但户主并没有将此宅拆掉重建,而是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因为这栋旧宅曾是抗战时期襄西北山革命根据地北山游击队成立的旧居,为当地有名的红色旧居。宅子的主人是周朝泉刘怡兰夫妇,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在此守护着,并接待了不少慕名前来参观的人。

据历史资料《革命回忆录》记载,1940年6月5日,日军突破襄河防线,北山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到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把人民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风口浪尖。

时任中共荆钟县委书记刘真,为抵抗日军的侵略暴行,拯救人民脱离苦海,组织叶云将控制的叶家闸保公所的八条枪,由地下党员、抗日十人团背上北山,随即下胡家集杨润夫、王子才和段家冲的段玉美等掌握的一二十条枪也背上北山,会合于周家冲周守洋(周朝泉之父)家,于当夜成立了北山抗日游击队,叶云任队长,陈继平任副队长。

今年86岁的周朝泉始终铭记着这段历史,他常说:“守护好共产党创立抓枪杆子的基地,就是新时代对党的忠诚。”周朝泉是一名老党员,曾担任村干部20余年,老伴刘怡兰也已79岁。

周朝泉清楚地记得,那些年家里常常来客人,有很多人,院子里放了很多枪,堆满子弹箱。那时,周朝泉家比较殷实,家里开有榨坊。父亲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心地善良,经常无偿地将米、面、油等物资支援给游击队。那时的周朝泉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来家里的客人们都很喜欢他,父亲让他喊叔叔阿姨伯伯妈妈,其中有两位客人给他的印象非常深,他称呼他们段伯伯、蔡妈妈,长大后他才知道他们是段玉美夫妇。段玉美是北山游击队的负责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北省内任重要职务。

1942年日军火烧周家冲,北山游击队被迫转移,段玉美等人仍坚持战斗到1945年才离开。一别就是40年。

直到1985年,鸿雁传书,周朝泉收到了段玉美从宜昌寄来的书信,他欣喜不已,同年段玉美携妻女登门造访。1986年他们重访故地,并邀请周朝泉夫妇到宜昌做客。周朝泉夫妇在宜昌住了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段玉美都会跟他讲北山游击队的故事,从游击队如何成立到发展的过程。段玉美回忆,当年游击队为了筹集枪支,夜袭了当地土匪刘良轩家,缴获枪10余支,经过激烈的政治攻心,刘良轩亲手从厕所踏脚砖下取出手枪交给游击队。那次,段玉美对周朝泉说:“我准备筹措点钱款,把你的房子修整一下,当革命文物保存下去。”遗憾的是,没过多久,段玉美因病去世了。老前辈生前的愿望成了周朝泉夫妇矢志不渝守护红色旧居的最大动力。

自1986年后,周朝泉自觉地担起“把房子当文物保存”的历史重任,面对年复一年的风雨侵蚀,房子四壁多处开裂,屋面漏水,严重危及房子的安全,于是和泥巴、盖漏子、夹护壁成了他日常的主要事务。

1999年冬,由于房子日渐破旧,给全家人居住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周朝泉子女决定拆掉旧房建新楼房。在拆与留的节点上,周朝泉与子女发生争吵,他们各执一词,“拆”是因旧宅基地门向正,“留”是为当革命文物保存。周朝泉向子女们反复讲明没有共产党领导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哪有今天的幸福?经过多次“交锋”,子女们同意,另辟新屋场建楼房。旧房得以保留至今,成为荆钟红色教育基地。

新楼房建成后,子女们专门给周朝泉与老伴安排了大房间,房间里的床、柜、桌凳等置办齐全,二老却没有搬到新房子里去住,他们依然守着旧宅,他们常说:“这旧房是共产党建立武装、拿起枪杆打日寇的铁证,我们住旧房,早也看晚也看,进也看出也看,看了顺心,住着心安。”直到今天,二老仍然住在旧房子里。

细心的周朝泉对旧宅室内外的家具逐件登记造册,特别是当年段玉美、叶云、陈继平等睡过的木床、用过的办公桌和文件箱以及装过军粮的木仓子、风车、水缸等都严加保管,视若镇宅之宝,造访者无不为之点赞、惊奇。

周朝泉在做农活之余,花费了近4年时间,采访了当年的一些知情人,写出了《北山乡革命斗争记事》一书,自费印刷,免费发放,此书被钟祥市档案馆、图书馆收藏。同时,他热情接待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引导来访者参观,热情讲解那段岁月里的红色故事,史事翔实、语言简朴,深受参观者好评。仅2018年,他就接待30多家单位来访,人数超过千余人次。

周朝泉说,他与老伴现在年纪逐年增大,照顾老宅已有些力不从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这红色旧居,加以维修,保留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千万不能让旧居坍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