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微创介入,血管通路上的“清道夫”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刘伟峙

通讯员

王竹

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完全被血栓堵塞,患者危急。荆门二医采用超声联合DSA引导下经皮内瘘扩张术,成功为患者疏通这条“生命线”。

自2017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荆门二医血管介入科联合肾内科已为荆门、荆州、潜江等地40余位透析患者成功实施了超声联合DSA引导下经皮内瘘扩张术。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使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能为荆门及周边地区透析患者“生命线”的维护提供更为安全、快速的保障。

“透析路”上遇坎坷

2017年8月,64岁的李女士因腰背部疼痛、血尿到武汉同济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多囊肾、慢性肾脏病4期。医生告诉她,因其肾脏功能还会逐渐恶化,血液透析将会是她的最终选择。随后,医生给她建立了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为将来的透析治疗做好准备。

2018年,李女士开始进行透析治疗,由于她患高血压多年,长期吃药,血管条件较差。那年6月的一天,李女士发现内瘘血管震颤减弱,并伴随强烈的搏动感,彩超检查显示其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出现狭窄。她前往武汉,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了第一次经皮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2019年9月,李女士的内瘘再次发生狭窄并伴有少量血栓,在武汉进行了第二次超声引导下经皮内瘘血管扩张术。

今年4月6日,李女士透析结束回家后发现,穿刺处的止血带压迫不当,右前臂已经因皮下渗血出现大片淤青,而此时右手臂上的内瘘血管震颤已经消失。她立即前往透析的医院,经彩超检查发现内瘘多段狭窄并伴有血栓,血管通路完全失去功能,医生建议她再次前往武汉进行内瘘修复。考虑到疫情还未结束,去武汉风险较大,经多方打听,一位病友向李女士介绍了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李威。

“一辆汽车行驶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条小道上,不断有巨石从高处落下,汽车来不及刹车,狠狠撞向了道路前方的巨石……”李女士从梦中惊醒,自从4月6日发现维持自己透析的动静脉内瘘又一次闭塞后,她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拿起床头的手机,淡蓝色的屏幕上显示着4月10日上午5点48分,这一天医生要通过介入手术取出她内瘘里的血栓,并再次进行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透析两年来,李女士已经做过两次内瘘扩张手术了,然而这一次内瘘的情况要比前两次更复杂,不知道医生说的介入手术能否保住这条“生命线”。想到这些,她睡意全无。

妙手疏通“生命线”

4月8日,李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荆门二医介入科找到李威医生求医问诊。特殊时期,介入治疗患者必须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且检测结果呈阴性才能进行手术,可是维持李女士生命的透析治疗不能耽误,李威医生立即请来了肾内科主任郑启刚进行会诊。

会诊决定,先为李女士进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帮助其完成透析,等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以后再行介入手术。

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正常。4月9日,李女士内瘘闭塞情况加重,整个内瘘都是硬的,李威担心内瘘血栓范围继续扩大。他当机立断,立即为李女士安排手术。手术方案确定在超声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操作,可以更准确直观地看到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程度以及上方血管的情况。

4月10日上午手术开始,经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穿刺,采用导管导丝技术找到完全闭塞的瘘口,造影确认后送入球囊、逐段扩张,球囊撑开血管狭窄的部位。刚开始加压扩张后很快就会被弹回,经过两次后感觉明显好了许多,李威用手搭在李女士的内瘘血管上,已经可以触摸到轻微的震颤了。

术中复查造影,李威发现李女士血管里还有很长一段血栓。“就像一条塌方的隧道,里面被堵住的情况看不清楚,我们只能凭借多年的介入手术经验和手感将血栓一点一点取出。”李威介绍说,反复抽吸出大量血栓后,经再次造影确认血流通畅。整个手术历时近2个小时,十分成功。李威医生拉过李女士的左手放到右手臂内瘘处说:“摸到了吗?你的内瘘已经恢复震颤了。”在经历了3天的内瘘闭塞后,李女士终于又触摸到了内瘘的震颤。

术后返回病房,李女士看着针尖样的“手术刀口”,触摸着恢复震颤的内瘘,长舒了一口气:“这条‘生命线’保住了,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李威表示,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由于内瘘反复穿刺、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受压、低血压等均可导致内瘘闭塞失去功能,严重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过去患者出现内瘘问题后,常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狭窄血管,损伤较大,而且会提前预支患者的血管储备,当患者多次出现血管内瘘问题后,常常会无血管通路可用。相比而言,超声联合DSA引导下经皮内瘘扩张术在解决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问题上有着微创、安全、即时生效的优点。特别是像李女士这样血管条件差、血栓范围大的患者,更适合介入治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