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泽东诗词中的奋斗特质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诗词大多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特质和情怀。早在长沙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中华民族要独立、要解放,中国人要救亡图存,靠的是奋斗;中华民族要从近代屈辱的历史走向复兴,中国人要把贫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的国家,靠的仍是奋斗。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毛泽东奋斗一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从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于1925年)的热血青年,变成“唤起工农千百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于1931年春夏)、“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于1927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于1949年4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自信人生二百年——青少年时期的奋斗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自信人生》,于1916年冬)毛泽东在学生年代就展现出奋斗者的风采。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以诗言志:好男儿励志向学,志在四方。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于1915年5月)抒发抵抗日本、救国图存之志。

毛泽东1918年写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明确表明革命心志。“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1925年晚秋,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宏伟志向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更展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情系家国、心忧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此时毛泽东已是坚定的革命者,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为有牺牲多壮志——战争时期的奋斗

毛泽东在年青时选择奋斗人生观,进入战争年代后这种人生观发展为战斗精神,这时期的诗词更是将这种奋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写人活动,还是写景抒情,都让人感觉在战斗。

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胸怀中国革命的理想、壮怀激烈,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他的诗词不再是单纯摹景抒情,而是转入纪实,走向战争。“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西江月·秋收起义》,于1927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于1928年秋)、“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于1929年秋)、“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于1930年7月)、“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于1931年夏),这些描写激烈战斗场面的诗词,把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军途中千难万险,有了顽强的斗争精神作为支撑,一座座雄关险隘,岂能阻挡革命战士前进的步伐!“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如梦令·元旦》,于1930年1月)、“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于1930年2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于1935年2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于1935年10月)、“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于1935年10月)。面对千难万险,等闲视之;二万里行程,意犹未尽。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这些诗句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在革命遭遇挫折时所作的几首抒情词,如《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清平乐·会昌》不仅表达出毛泽东处在逆境人生时的内心郁闷与人格超越,也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奋斗哲学。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于1927年春)借涌动的江水状写澎湃的心潮,寄寓了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将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于1929年10月)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于1934年夏)革命的道路漫长,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这才是真正美好的人生;要放眼全局,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郁郁葱葱的大好美景将张开双臂迎接奋斗者。

地动三河铁臂摇——和平年代的奋斗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奋斗,和平年代依然需要奋斗。中国人民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诗词也告别炮火硝烟,转向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于1950年国庆),中国社会进入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新时代;“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水调歌头·游泳》,于1956年6月),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于1954年夏),讴歌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中要与自然界作斗争、与瘟神作斗争。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读到有关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消灭血吸虫的报道后,非常兴奋挥毫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的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表现了新社会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投入建设的昂扬斗志和战胜瘟神的喜悦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面临着建设国家,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而奋斗的任务,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干涉,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为捍卫国家独立而斗争的任务。“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于1961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于1961年12月)、“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于1962年12月),这些作品描写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兼及对国内问题的思考。面对“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面对“暮色苍茫”“乱云飞渡”,我自“从容”应对;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毫不畏怯,“独有英雄驱虎豹”,表现出了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

人生的奋斗,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都是越艰苦卓绝、越处于逆境,越显示其光彩。在毛泽东诗词中,艰苦奋斗者就是战地的黄花、喜雪的梅花、傲雪的松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作者系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京山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