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求前沿技术守护消化道健康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上官玉洪

通讯员

程戎

张彤

文/图

阅读提示:中西结合、防治结合、学科协作、医养结合、人工智能……近年来,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诊疗特色,并在微创技术方面取得了让市内外专家称道的成绩,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引子

2019年12月14日至16日,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消化道早癌内镜诊疗技术学习班”在市中医医院成功举办。

市中医医院脾胃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吕培华在学习班上为学员们作了《针灸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便秘》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食管早癌ESD》的现场手术演示,其学术造诣和专业技术水平受到现场专家和学员的一致赞誉。她所率科室团队的综合实力得到现场业界同仁的充分肯定。

走进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区宽敞干净,医护人员繁忙而有序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灸清香,仿佛在提醒你这里是弘扬祖国医学的中医科室。不经意间抬起头,却见医护工作站的一面墙上厚厚叠叠挂满了病人赠送的锦旗。让人惊讶的是,锦旗多是肯定脾胃病科微创技术的。

作为一个脾胃病科室,想来平日里主要是看看胃肠肝胆胰脾常见病,开开汤药什么的,为何能在内镜微创技术方面做得颇有成绩,并且通过中西结合、防治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为此,记者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中西结合创特色

在谈及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时,脾胃二科吕培华主任介绍说,无论是中医、西医,最终目标都是治病救人!当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突飞猛进,消化道早癌黏膜剥离术(ESD)、隧道内镜技术(贲门失弛缓症经隧道食管肌切开术POEM、食管黏膜下肿瘤经隧道挖除术STER)、超声内镜(EUS)检查及介入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套扎硬化术及介入技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疗技术、狭窄扩张术、spyglass下钬激光碎石等已成为消化道疾病诊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只有熟练掌握最前沿的微创技术,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才能以最小创伤换取最佳疗效,从而真正实现当代诊疗的微创化、病人治疗的个体化、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在长期诊疗实践中,脾胃二科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早期胃癌在胃镜下进行微创黏膜切除术(ESD技术),创面愈合后,口服修复萎缩肠化的汤药,可以减少胃部其他部位肿瘤再发。消化道狭窄进行扩张手术后,给予通幽汤口服,可以减少组织纤维化,防止疤痕、狭窄再形成。黏膜下肿瘤,特别是间质瘤,有恶性风险,进行内镜下微创全层切除后,给予黄芪消癥丸加减治疗,可防止黏膜下肿瘤再生。胆总管结石病人行ERCP术后,给予利胆排石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后,结合针灸、拔罐、穴位贴敷,可畅通经络,改善病人远期疗效。

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特色!

正是凭借这些诊疗特色,脾胃病科创建了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防治结合提疗效

医者之本,是要帮助大众减轻病痛、提高寿命。

据吕培华主任介绍,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按发病人数顺位排序,前六位里面,除了肺癌和乳腺癌,其他四个全是消化系统肿瘤。除了肝癌可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手段确诊,胃、食管、结直肠癌都必须通过内镜侵入性检查明确。

从2010年开始,在吕培华主任的带领下,脾胃二科开始在我市开展早癌筛查工作。历经数年,脾胃病科的消化道早癌发现率可达8.1%,该科获得由李兆申院士牵头的国家早癌筛查中心联盟单位资质及湖北省早癌筛查中心资质。

吕培华主任认为,任何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便会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推行“早诊早治、防治结合”的理念意义重大。

2019年12月14日至16日举办的“消化道早癌内镜诊疗技术学习班”,

专门为学员们安排了食管早癌、胃早癌、大肠早癌的典型病例学习,邀请多名知名专家,从内镜下如何识别早癌到如何进行微创治疗,进行了生动直观的理论讲座与实践操作教学。会议从形式到内容均受到现场专家和学员们的好评。到目前为止,脾胃二科已经举办了4期相关学习班,为提高荆门地区消化道早癌诊疗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科协作显身手

从技术层面上讲,现代诊疗要刀、镜、管、针合理选择,优势互补,多学科合作,多技术融合。

长期以来,脾胃病科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技术融合,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医疗技术服务。

2019年10月29日,一位“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半月”的45岁男性患者到市中医医院外一科就诊,科主任莫涛和医师崔永攀经检查确诊为胆系感染、胆结石、胆道梗阻,属于少见的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多指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或其他良性疾病压迫或炎症波及引起的胆总管不同程度梗阻,导致胆管炎、梗阻性黄疸为特征的一系列症候群。由于患者未及时就诊,导致胆囊周围粘连严重,一般情况差,入院时已不宜手术。经过保守治疗,患者情况好转后,莫涛主任建议其转入脾胃病科进行ERCP手术,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沟通确认。

正在上海进修学习的吕培华主任接到手术信息后,积极安排科室做好术前准备,并与放射科主任柏刚等就患者的CT、核磁片子进行了反复仔细研读,发现患者存在发育异常现象,其胆囊管、胆总管低位汇合,胆总管纤细。术前,吕培华和同事们认真对手术操作难度进行了评估。

11月16日,在为Mirizzi综合征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医院各科医护人员充分体现出了团队协作的高度统一精神。前一天已经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的麻醉科张艳琴主任主动放弃休息,不辞辛劳地进入导管室继续工作,确保了患者手术平稳实施。心血管科王嵩亮医生、苏嫱护士负责调试影像。吕培华主任细致娴熟的手术操作,确保了患者ERCP手术顺利完成。

此外,脾胃二科还凭借自身实力,在多学科合作上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先后与普外科、超声科共同实施了消化道瘘超声引导下内外置管引流、肠癌梗阻术前X线引导内镜下支架置放等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

人工智能谱新篇

医疗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职业。每一个医者都应该踏着科技进步的节拍,不断成长,与时俱进。

“内镜精灵TM”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及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具有“胃盲区监测、早癌识别、肠镜退镜速度监测、肠息肉&腺瘤识别”四大功能,在胃肠疾病检测过程中,可以对病变疑点进行自动标识并截图留存,从而显著降低了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率。

在该产品研发之初,鉴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在荆门地区最早开展消化道早期肿瘤筛查工作,且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等因素,该科受邀成为研发成员单位。

2019年5月23日,在市中医医院内镜室,吕培华首次使用具有“内镜医师第三只眼”之称的“内镜精灵TM”,为患者成功完成了肠镜检查,标志着市中医医院从此走进了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综合实力上台阶

设备先进,是开展多项微创技术的先决条件。

脾胃病科目前配备有日本奥林巴斯CV-290、GIF-H260Z放大染色胃镜、放大染色肠镜、GIF-Q260J带副送水治疗胃镜、带副送水PCF-Q260JI治疗肠镜、十二指肠镜、德国麻醉机、安杰思二氧化碳泵等先进医疗设备,可满足消化道四级技术的所有需要。

有了高端的硬件,更需要软件(医生)将这些技术熟练运用于临床。

在治疗胰胆疾病的方案中,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其中一项重要手段。实施ERCP的医生必须身着沉重的铅衣在放射环境中操作,既需良好的体力承受高强度的劳累,又要面临血细胞下降、脱发等放射线风险。因此,对学习和操作ERCP的医生来说,在通过刻苦学习提升医技的同时,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也不可或缺。

只有那些具有热爱事业、敬畏生命情怀的人,方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作为学科带头人,吕培华决心掌握推广这项技术。2019年9月1日,吕培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ERCP诊疗技术进修学习。

为保持科室的技术及竞争实力,脾胃病科在遵循广纳人才、规范培养、优胜劣汰原则的同时,十分注重人才梯队建设,除做好平时的带教工作,还鼓励医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参加专业技术比赛,不断丰富和充实科室医生的学科眼界及临床经验。

医养结合助健康

脾胃病科除完成常规治疗外,还注重健康宣教,定期组织健康养生知识讲座,指导患者调阴阳、和气血、提精神。科室护士每天早上在活动室带领病人做八段锦操,促进气血运行和体力恢复,愉悦了患者身心,营造出了良好的医养氛围。

成绩属于过往,追求永在路上。在新的一年里,脾胃病科将继续坚持“中医有特色、西医有实力”的建院发展理念,进一步紧跟医疗科技的时代步伐,不断改善诊疗环境,打造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更好地满足市内外人民更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