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说此书有“三绝”:诸葛亮“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奸雄奇人”。但是,“三绝”之中,写得最有深度的是曹操,写得最复杂的也是曹操。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最难理解的人物也是曹操。
小说中的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十分复杂的印象。他少年时代便好游猎喜歌舞、恣意放荡。他小小年纪,便会用“诈中风”的欺骗手段破坏父亲对叔父的信任。一个少儿,
便有如此手段心计,确实让人感到可怕。接着还有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说出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场面。但是一想到作者“拥刘反曹”立场,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突出描绘曹操的“黑历史”。然而,在多次翻阅《三国演义》之后,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曹操这个文学形象,在许多时候还是很可爱的、让人喜欢的。尤其是在小说的前五十回,也就是在赤壁之战这个故事之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曹操还是比较推崇的。
尤其是拿曹操和董卓、袁绍、袁术、吕布这样的一些人物来作对比的时候,罗贯中对曹操还是比较友善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当时还忠于汉朝,这比较符合作者的价值观。另一个原因,则是曹操善于把儒家的一些理念,转换为政治谋略。儒家的一些理念,其中核心的要求就是忠君爱民、尊重人才。而曹操就将此成功地转换成了他的政治谋略,所以他既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基本统一了北方,还赢得读者的好感。
比如说在忠君这件事情上,主要讲述的就是他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在书中很明显可以看到,在小说开头控制着皇帝的董卓,完全不拿汉献帝当人来看待,不仅纵容士兵在都城烧杀抢掠,还自己跑到皇宫里胡作非为。袁绍虽然不像董卓做得那么过分,但是当他考虑到和汉献帝的关系时,袁绍认为如果把汉献帝奉为皇上,那么有什么事情就必须向他汇报,如果汉献帝不允许,我袁绍就不能够做,这样不利于事业的发展。所以袁绍干脆就另起炉灶。而袁术干脆宣布自己做皇帝。但是曹操不是这样,人人惧之诽之,怕他有篡位之心,但他却始终自比为兵力强大也依旧尊重周天子的齐桓公与晋文公,这恰恰是他对底线的坚守。跃马扬鞭、逐鹿中原、建功立业是表;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东汉大厦之将倾,才是里。对于家国的坚守,更是曹操的真。这样的人,用一个“奸”字以蔽之,未免太过冤枉。就像鲁迅所称赞的那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他是一个英雄。”
但是,读者如果以赤壁之战作为分界点来看的话,后期的曹操又是非常凶残的、令人厌恶的。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因,是后期曹操他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改变。前期,曹操的主要目标是把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一个一个地平定,为黄河流域的统一打下基础,或者说来统一黄河流域,为整个国家的统一打下基础。当时,曹操先后平定的像袁绍、袁术这样的一些人,无论在人品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不如他,所以我们觉得曹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
可在赤壁之战后,当曹操意识到,在短时间内事实上已经不能统一整个国家的时候,曹操把他的人生目标转变了一个方向,就是为他的儿子以后做皇帝铺平道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以后能够顺利地把汉家天下变为魏家天下,或者说把刘家天下变为曹家天下,曹操做了这样几件事情,首先是逼着汉献帝封他做魏公,接着又逼汉献帝封他做魏王。所谓封魏公、封魏王,都是在保证他有很大权力的条件下,让他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以后可以夺取汉家天下的厚实班底。所以当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当时很多汉家的忠臣都跟曹操对着干。曹操想的就是要把那些有影响力而又对他不满的人,都一个一个地杀掉,来威慑他的政敌。比方说他杀掉的几个人中,有读者所熟悉的荀彧,他为曹操立下了巨大功劳,是相当于汉高祖刘邦的智囊张良的这样一个人。曹操干掉这些人之后,就让人们对他有了这样一个印象,曹操不仅不再忠诚于汉室,而且对于那些曾经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部下,他也一点情分都没有。如此一来,曹操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完全垮掉了。
关于曹操,小说没有为读者介绍,他何以是那样一种矛盾复杂的性格。后人只能推测,曹操出身宦官家庭,他的奸诈、冷酷、追求绝对的专制的性格或许与此有关。其次就是那么一个没有信仰的三国乱世,也助长了曹操性格中“恶”的一面。
为什么对前期的曹操特别推崇?
我们读《三国演义》,有人有一个误解,以为《三国演义》对于曹操很不客气,但是实际书中在写到前期的曹操时,《三国演义》当中历史的三国部分,对曹操其实是很推崇的。
(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