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回顾了2019年文化旅游工作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了2020年的工作,为2020年的文化旅游工作制定了发展指南、线路图。
回顾一
2019年四大工作亮点
2019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创新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呈现出许多新亮点。
这一年,文化产业提质进位。以文化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为招商主攻方向,新开工文化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33.5亿元。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到119家,同比增长49%,规上文化企业是“三经普”时的3倍。据统计,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8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63%,跃升至全省第五位。
这一年,全域旅游强势破局。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荆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域旅游路线图,明显陵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钟祥市成功入围全省首批“旅游名县”创建单位,莫愁村景区入选“荆楚乡村旅游十大美景”,京山市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我市成功打造对节白蜡小镇、沙洋油菜花海小镇等特色小镇,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北油菜花节、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精品节会,“中国农谷·长寿荆门”旅游IP深入人心。
这一年,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沙洋城河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成考古博物馆、游客中心建设,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博物馆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文化场馆主体工程完工。围绕城市新型综合社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多业态组合的文化空间、文化长廊。京山市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钟祥市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型花鼓戏《乡月照人还》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和国家舞台艺术重点资助剧目,代表湖北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会演。廉政大戏《戒石碑》得到省领导的肯定。
这一年,体育事业喜讯频传。争取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83个、投资5250万元,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成功举办第19届亚洲及大洋洲跳伞锦标赛暨全国跳伞公开赛等高规格赛事;组队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二青会斩获7金3银4铜,省体育局对我市代表队予以通报嘉奖。
回顾二
疫情防控中体现使命与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文旅系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勇担使命任务,落实联防联控坚决有力。全市文旅系统组织检查各类文旅市场主体1900多家(次),网吧、影院等娱乐场所停止营业,公共文化体育场馆一律关门闭馆、文化旅游体育活动一律取消或延期。
服务防控大局,凝聚抗疫合力积极有为。充分发挥文旅行业优势,率先提出援荆医疗队员游览市内A级旅游景区的特惠举措,配合征用12家星级酒店支持抗疫工作。创作各类抗疫主题文艺作品2698件(篇)。局系统党员干部捐款42万元,并积极组织旅游志愿者开展“燃灯计划”,主动对接全市22家医院,捐赠口罩、防护服等紧缺防疫物资。积极参与包联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统筹施策,推动行业复苏主动有序。积极落实“荆门市促进社会经济加快发展30条”各项奖补激励措施,截至4月底,全市25个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续建项目复工23个,复工率达92%,7家符合条件的A级景区恢复经营,退返37家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共344万元,解决星级酒店补助金18万元,减免中小微企业租用文化体育场地费用111.5万元。
指南一
看清“三个没有变”和“三个正在变”
疫情发生后,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市场消费完全冻结,不少文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随着全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我市文旅行业也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但产业复苏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要看清“三个没有变”和“三个正在变”。“三个没有变”,即文旅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绿色产业的属性没有变,是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没有变,是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文旅消费的刚性拉动特征没有变,疫情对我市文旅行业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三个正在变”,即各级党委、政府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正在加大,省政府5月1日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若干措施》;沿江高铁荆门段即将开工建设,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短板有望补齐;我市推介的文旅项目日益受到社会资本青睐,如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调度的重点文旅项目30个,2020年达到48个。此外,从消费需求看,人们长时期禁足家中,迫切渴望走出家门休闲放松、愉悦心情,文旅消费的需求将迅速释放,为文旅消费升级和业态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指南二
树立“三个理念”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把工作精力和重心转移到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上。
突出树立“三个理念”:
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与武汉、宜昌、襄阳等文旅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文旅产业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要化“危”为“机”,就必须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文旅项目。要敢于拿资源引资本、换市场,立足长远招大商、引名牌,招引各类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当前,要主动谋划一批健康养生、户外运动、休闲疗养、文化体验、田园观光、生态度假等文旅项目,推动一批意向项目完成签约、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开工建设、续建项目有序复工。
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要坚持文旅产业与事业一体化推进,实施“文化成景区、文化进景区”行动计划,推动有条件的文化设施进行宜游化改造,推动文艺演出、非遗、特色文创进景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文化街区等富有历史沉淀的旅游产品。要推动文化旅游与影视业融合,善用媒体镜头讲好荆门故事、展示荆门美景,探索打造影视旅游示范品牌和景区。要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业融合,促进体育赛事、健身休闲、文化演艺、旅游度假一体化发展。要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教融合,统筹利用科技工程、科研设施、科普场馆和学校资源,开展科教研学旅行活动。
树立智慧发展的理念。要运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保护和开发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培育线上景区游览、网上博物馆、网络视听、在线健身等文旅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文旅产品的文化含量、生态含量和科技含量。要推进文旅行业治理手段现代化,建立智慧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引导公共文化体育场所、文旅企业、景区景点等提供网上预约、预售、预订等服务,构建文体场馆、旅游景区调峰限流机制,慎终如始防范游客流动和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
线路图
聚焦“五个重点”
2020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聚焦五个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和服务提质,着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全市人民群众享受文化之美、旅游之乐、运动之趣。
聚焦产业振兴
扎实开展“纾困解难惠企”行动,让文旅行业“活”起来。
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要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促进文旅产业发展,重点完善“3+2”的规划政策体系,即实施《荆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编制《荆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荆门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落细《荆门市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荆门市文化旅游业恢复振兴的实施意见》。要积极落实中央、省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扶持政策和“荆门市促进社会经济加快发展30条”各项奖补激励措施,通过包联服务助力文旅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提振文旅消费市场信心。要大力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开展“花点时间·惠游荆门”全域旅游惠民大行动,重点抓住“端午”“暑假”“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一批旅游产品线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支持旅游景区打造夜间演艺秀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要开展感恩回馈活动,全市A级旅游景区对援鄂医疗队员和省内医护人员免费开放,积极兑现对内蒙古、浙江援荆医疗队员的旅游优惠政策。
加强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要完善2020年全市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库,着力推进48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抓好青龙山旅游、鄂旅投飞行社区等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省体育局航空运动管理中心基地迁建项目洽谈签约。以感恩内蒙古、浙江援荆医疗队为主题,举办“一片云两地情”文化旅游交流推广活动,实现“文旅搭台、产业唱戏”。
加强产业发展考核结账。今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要力争达到1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5%,这也是文化小康考核的硬指标。要明确项目建设进度,开展一次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拉练活动,倒逼各地加大产业发展工作力度。
聚焦全面小康
扎实开展“公共服务增效”行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强”起来。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要打造2—3个乡村艺术馆,扶持5—7家文艺名家工作室,为艺术创作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抓好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展演,力争创作音乐、舞蹈、曲艺等文艺精品10件以上,推出优秀版画作品50幅以上。要继续打磨廉政花鼓戏《戒石碑》,力争全省巡演。
实施文旅服务提升工程。要着力建设更加优美便捷的群众文化阵地,建成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推动京山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和东宝文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加快钟祥市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主体工程建设,启动沙洋县博物馆建设,提档升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个,新建村文化广场142个。要推广沙洋县拾回桥镇打造“乡村文化综合体”的经验做法,试点建设3—5个“乡村版万达广场”。要加大“县聘乡用”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等重点任务。要全面完成中央、省级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服务由“户户通”“村村响”向优质通、人人通、移动通、智慧通提升。
实施主题主线展演工程。举办“小康梦·荆门谣”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持续开展社区文化节、广场舞展演以及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启动“艺术治疗·助力抗‘疫’”专项行动,完成文化惠民活动1800场、戏曲进校园680场,为群众提供更加丰盛的精神食粮。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推动荆门市博物馆新馆、京山市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完成郭店楚简数字化工程,配合做好重大工程项目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要深入挖掘道家文化、孝文化、书院文化,将象山景区打造成文化之山。要推动《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立法步伐,打造非遗主题旅游新业态,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聚焦全域旅游
扎实开展“旅游体验提升”行动,让荆门旅游名片“亮”起来。
打造三大旅游线路。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线,推进屈家岭遗址博物馆试运行和遗址核心区建设,完成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及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推动明显陵创建国家5A级景区,让大遗址旅游热起来。要着力打造生态康养线,围绕山(“虎太大”国家森林公园)、水(汉江)、湖(漳河),重点推进太子山森林养生基地、对节白蜡小镇、荆沙城乡示范带——生态田园观光廊道、岳飞城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动京山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钟祥市客店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漳河新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让康养旅游动“起”来。要着力打造运动休闲线,重点推进京山网球特色小镇、爱飞客航空旅游度假区、东宝圣境山滑翔基地等建设,让体育旅游火起来。
完善旅游设施网络。要围绕打造“航空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长寿健康养生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实施旅游公路和慢行绿道“快旅慢游”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指导完善全域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要规划建设荆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京山、钟祥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重点镇游客接待站,打造三级旅游咨询服务网络。要全面完成旅游厕所新三年建设任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2座,建立健全旅游厕所管理与服务机制。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要组建荆门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联合体,加大在央视、卫视等中省媒体的宣传投入,抓好省内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形象宣传,启动武荆高速、襄荆高速、三环线文旅形象广告牌建设。要加强与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合作,联合周边地区成立文旅联盟,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旅游推介活动。
聚焦运动之都
扎实开展“体育强市建设”行动,让体育转型升级“快”起来。
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要加快推进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规划和落地,新建乡镇(街道)运动健身中心11个、村(中心村)文体广场13个,新增全民健身路径100套。要探索“公益+市场”的服务管理模式,依托体育协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开展健身指导服务,提高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辐射服务效能。要积极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要做好全省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完成体质检测5000份,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
打造精品体育赛事。要坚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底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申办滑翔伞世界杯亚洲巡回赛,举办荆门市第八届运动会。要转变全民健身活动方式,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行线上组织、线下开展。要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在中心城区举办“第三空间·跃动荆门”“生活第五级·运动时刻”等全民健身分站赛活动,在农村地区举办“垄上行”趣味运动巡回赛。
打造竞技体育名片。要继续当好“省队市办”“省校县办”排头兵,积极打造国家级跳伞训练基地,扎实做好共建湖北省射箭运动队、湖北(京山)网球学校等工作,加快射箭场、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建设。要加快市体育艺术学校综合馆项目建设,改善运动员训练条件。要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拓宽体育后备人才选材渠道,创建一批省级体育菁英训练基地,组建青少年足球、网球、羽毛球、游泳业训队。要发挥县市区新建场馆功能,支持建立奥运项目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水平。
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扎实开展“市场监管优化”行动,让管理手段“硬”起来。
提升监管服务水平。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巡查和监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限制内清单不开放规定。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和文明旅游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上网服务和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完善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和动态监管机制,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提高综合执法效能。要继续深化市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完成机构、职能、队伍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综合执法运行机制,争取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要全面推行综合执法“三项制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推行“互联网+综合执法”,探索网上监管、远程监管、数字监管等新方式,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效能。要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领域的“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工作,深化网络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加大对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网上有害视听节目、“黑广播”、“黑电台”的打击力度。
严守安全生产底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各类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艺术创作、展览展演、旅游推介、导游讲解等内容审核把关,确保文旅行业意识形态安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紧盯新型高风险游览项目、星级旅游饭店、景区气象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强化重要节假日、重大文旅活动安全保障。要加大文物安全执法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刘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