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钰
阅读提示:民俗文化墙绘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图画设计,并被赋予强大的主题宣传功能,不仅营造了主题氛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道吸睛风景,也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到此游玩,在欣赏大自然的生态风景时,也感受到乡村丰富的民俗文化。而有一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他们自诩为“粉刷匠”,默默地奔波在乡村各处,为人们带来了一道道视觉享受的大餐!他们就是乡村墙绘的画家们。
每一幅光鲜靓丽的墙绘画的背后都留下了许多人辛勤劳动的汗水,甚至还有受了委屈后的泪水。乡村墙绘是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兴起的一道文化风景。在“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生态旅游村、民俗文化墙村等特色乡村脱颖而出。在这些特色美丽乡村中,墙绘能起到很好的环境氛围营造和深化主题作用。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采访,遇到了那些正在乡村画画的“粉刷匠”们。记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领略了他们制作的乡村墙绘画的美。
杨秀清:让艺术融入乡村风景
1976年出生的杨秀清毕业于沙洋师范美术班,曾经做过十多年的美术老师,后来因为文学特长,于2008年调入荆门市文学艺术研究所担任《荆楚风》杂志编辑,现在在市群艺馆美术部工作。说起杨秀清,很多人并不陌生,她写过许多展现荆门风土人情的小说、散文,比如《华隆女人》《浏河岛的春天》《南薰门》等,她还出过一本用绘画和文字的方式展现荆门历史文化的绘画散文集《有一座城市叫荆门》。在记者看来,杨秀清既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又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而不管她的画还是她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现荆门特色。用她的话说,她就是一个画荆门、写荆门的文化艺人。
近几年来,杨秀清又把目光从荆门城内投向荆门城外,写了许多关于荆门乡村的小说,如《回到花屋场》《瓦瓷滩》等。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她所任教的公益美术班不能正常上课。但她从中小学生上网课的模式中获得灵感,也在网上进行授课。为了将网课上得生动,并且通过绘画直播课充分展现荆门美景,她每周都开车到荆门郊区、乡村进行写生。城南的借粮湖、城西的漳河、城北的桑树垭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也正是这些走村串户的写生活动,让她进一步发现乡村的美好与变化。乡村不但脱了贫,并且要奔小康,再也不是她印象中贫穷与落后的模样了。如今的乡村,不但得到国家的扶持,也吸引了许多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这些都让杨秀清觉得乡村已然成为一片热土。在这种氛围下,杨秀清总觉得该为乡村做些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准备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东宝区马河镇钱河村支书,想找人来做墙绘,经朋友介绍,双方达成共识:除了描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展现当地风土人情。钱河,杨秀清曾多次来过,还写过一些关于钱河的文章。钱河的秀美风光、人文历史,都深深吸引着她。然后,她联系了与自己合作过墙绘的宁肯、李莉,组建了一个墙绘团队,并取名为“龙凤艺术墙绘”。三个学美术出身的人各有强项:宁肯擅长绘画创作,李莉擅长电脑制图,杨秀清擅长挖掘地方文化。于是,钱河的绘画方案很快拟出来,并且三个人迅速抵达钱河进行实地创作。在钱河做墙绘虽然辛苦,但是杨秀清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每天推开门就望得见起伏的青山,山间云雾缭绕,山脚下是清澈的钱河,什么都不用去多想,只需深深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便觉人间美好。在钱河绘画的日子里,村民们的热情也给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增添了他们要将乡村墙绘做下去的决心。
团队之中的李莉抖音粉丝量有一两万,所以经过她的抖音宣传,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杨秀清和她的团队正在做乡村墙绘,一时间,不断有找他们谈合作的。前几天,负责东宝区栗溪镇花屋场村乡村改造的施工队找到他们,诚邀他们到实地进行考查。杨秀清十分高兴,因为花屋场曾经是她文学创作的一个素材来源地,创作出的《回到花屋场》《花屋场的女人们》系列小说,不但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且还获了奖。杨秀清说:“这一次,我能用我的画笔将花屋场美好而浪漫的故事展现出来,无疑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座乡村都是有故事的乡村,每一座乡村都有让人尊敬的灵魂。只有走进去,才会知晓它、懂它,才会深深地热爱它。杨秀清觉得,她既然选择了做乡村墙绘,一定要懂每一座村庄的灵魂,一定要让每一座村庄变得更加美好。杨秀清说:“在乡村振兴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李莉:壁上作画,成了一名“粉刷匠”
李莉是个高挑的80后女子,因为长期在露天作画,每天顶着烈日,原本白皙的皮肤泛着红光,手臂也晒黑了。她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主要是做网店,在网上开画廊,卖自己的画作,有原创画,也有临摹。
“收入还可以,养活自己不成问题。”李莉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与晒黑的肤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年37岁的李莉是东宝区子陵铺镇人,毕业于荆州一所大专院校。从小就喜欢绘画的她,上大学时学的却是平面设计,因为母亲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极力反对。喜欢画画的她都是偷偷地学艺,基本功也是自学的。上大学后,她省出生活费,外加稿费和勤工俭学的钱报了美术兴趣班,跟着专业老师学习油画。大学期间,她已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文章,几乎每篇文章里,她都会画一幅画来反映文章的内容。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荆门,先在一家公司做平面设计师,后来到一家单位从事办公室工作。2016年,因为家中老人生病需要照顾、孩子上学需要接送等,李莉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妈妈。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创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有人在网上卖画作,也试着将自己的一幅画作放在了网上,并标出了价格,之后便没在意。2个月后,突然有人联系她想买那幅画。初试牛刀,她觉得网上还有不少商机,就向朋友学习开网店的诀窍,不久她的网上画廊正式开了起来。因为画作精美,受到不少网友的青睐。她还在抖音上开通了自己的账号,生意也越来越好。
去年疫情期间,李莉与家人隔离在乡下老家,孩子不能上学,为了活跃孩子的生活,也为了锻炼身体,她和先生利用家里的木头做了一个简易的篮球架,并将先生带着孩子打篮球的情景拍下来,放在抖音里展示,没想到引来了网友们的围观,当天的点击率就超过了1.5万,一下子就“火”了。同时,她的网上画廊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正是由于她的画廊,她与杨秀清结识,并成了好朋友,时常在一起谈作画的感受,交流绘画技巧。
今年4月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莉听说杨秀清在龙凤山画墙绘,她便自行前往帮忙。在室外作画的体验一下子让她找到了出口,大手笔挥着笔刷,全身舒展——原来在墙壁上作画是如此美妙,跟在家里画布上作画感受完全不同。这一刻她爱上了室外绘画,更爱上了阳光下的自己。
5月中旬的钱河,中午热气腾腾,为了赶进度,烈日当空下他们并没有退缩。
原本也有一颗爱美之心的李莉,画到热情高涨时,手上脸上都是颜料。作画时,由于有一处围墙地势比较特殊,排水沟处不好搭脚手架,李莉只好捡来一块木板,一头架在只有3—4厘米宽的砖头上,一头置在排水沟另一端,站在上面摇摇欲坠,有种命悬一线之感。她的脸上、脖颈的汗水不知是被吓出来的还是被晒出来的,流水般往下淌。幸好村里每天都会有电台广播,她听着地方台方言拉家常,瞬间也不觉得有多累有多苦。
因为作画时都是连续奋战,有些墙面面积大,往往一天画不完,得好几天才能完工,她和同伴们有时就留宿在附近的农户家。农户们对他们这群画家很是热情。每天晚饭过后,李莉都会跟当地的民乐传承人朱发云师傅学习识谱和吹唢呐,或听村民们讲当地的故事和历史,这也让他们挖掘到更深层的本土文化底蕴。绘画时将原有的传统味道和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受到了当地领导和老百姓的高度肯定。
李莉笑称,她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泥瓦匠,她现在也算是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粉刷匠”。
宁肯:传播本土魅力乡村文化
出生于1986年的宁肯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现拥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而且在圈里小有名气,有不少上乘的作品,曾参与过爱飞客飞行大会、菊展等大型活动的明信片、门票的设计。他手绘的一组荆门爱飞客主题的作品,曾在当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荆门城区开展创城活动,宁肯结合荆门创建文明城市的主题,创作出很多主题宣传墙绘,还有市民读本的幽默漫画,让人们在漫画的幽默中学习文明创建知识。
大学时代,宁肯专攻雕塑艺术,做过很多大型的浮雕画,在圈里颇有名气。今年他受邀参加了乡村墙绘工作。墙绘对他来说轻车熟路,但他到了目的地,与当地村干部及群众接触后才发现,乡村墙绘与平时的墙绘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上,而且“一村一品”。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沿革,他与同伴们在绘制墙绘时,事先都要到当地村民家中进行采访,收集资料和民间流传的故事,一一做好收集笔记。有一次,宁肯在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中采访,老人讲了在当地发生的一则母慈子孝的感恩故事。他将这则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并将故事以墙绘形式呈现出来,受到了当地村民的高度赞扬,也引得附近其他村村民赶过来欣赏。
宁肯说,他与乡村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爷爷那一辈人一直生活在乡村。小的时候,他常常跟着爷爷去放牛、割猪草,他的童年差不多都是在乡村度过的。每次回老家,他都会参观村子里的老建筑,虽然大多已很破旧,却承载了很多历史元素,反映了本地的发展变革与故事。老建筑是实物的反映,也许在许多年后可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以文字和手绘图片记录下来,可以让后人了解其中的故事与人文风貌。所以,宁肯萌生了一个想法:以文字和手绘图来记录,给子孙们留下更多的记忆。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乡村都通上了自来水、电视信号等,能收看电视,还能上网,还有Wifi。
这次乡村墙绘,宁肯是主创人员之一,每天收集资料后,他与同伴们要开一个创意会,谈各自的创作思路,然后进行汇总,回到家,他用电脑先绘制出一个大样,有时要反复进行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通过,并得到客户首肯后,他们才动笔绘制。绘制时,他们各自分工,人物、动物、风景、物件等,通过他们手中的笔,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宁肯说,墙绘不同于在画布或纸上作画,所采用的颜料也是不同的。墙绘颜料用水调制,好上色,色彩艳丽,画上去后可以迅速干透,易修改,而且防水,适合室外作画。但墙绘又不同于平时的室内作画,因为面积大,非常考验人的造型控制能力,要掌握好比例,否则会影响整个画面的美观。
宁肯说,乡村文化墙不仅是乡村的一道文化风景,是在广大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农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长知识的一大平台。他希望,能将我们本土的乡村文化传播出去,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时,也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
(本文图片由杨秀清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