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隐形支架”,让血管不再“添堵”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老吴,你放心!这个地方不会堵了,虽没有植入支架,却更胜过植入支架……”2020年12月28日一早,荆门二医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刘兵华例行查房时,拍着吴先生的肩膀说。

至此,荆门二医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运用药物球囊扩张术为一例心脏小血管堵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荆门二医在冠心病治疗领域正式开启“介入无植入”时代(无需植入支架,却能解决血管狭窄问题)。

“血管堵塞”,五旬男子饱受胸闷折磨

55岁的吴先生一年前反复出现胸闷症状,“胸口就像堵了块大石头”,快走、爬楼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一会儿又有所缓解。“虽说有高血压病5年了,但一直坚持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一般),可最近不知怎么的,只要活动时间长了就‘堵得慌’”,2020年12月26日,吴先生到荆门二医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

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刘兵华根据吴先生的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其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结合其冠脉造影判断为冠状动脉中段分叉处狭窄80%以上。这就是吴先生一年来反复胸闷的“元凶”,随着病变狭窄处脂质斑块的不断形成,急性心肌梗死这颗“定时炸弹”也如影随形。

“病变冠状动脉细小且为分叉病变,根据以往经验植入支架后,支架内再狭窄或者血栓形成的几率较高。”刘兵华主任建议,先用切割球囊进行预扩张,做好铺垫、支持,然后再使用目前的最新技术——药物球囊(附带有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的药物),再次抵达狭窄处,充分扩张并使药物均匀地依附、分布在血管内膜上,这样无需植入支架,同样可解决其狭窄病变。这也是介入治疗的新理念——介入无植入。

第二天,刘兵华团队在数字化造影系统引导下,应用切割球囊+药物球囊对冠脉病变狭窄处两次扩张、精准释放药物,为吴先生进行了荆门市首例“介入无植入”心脏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吴先生病变血管血流立即通畅、状态良好,第二天下床活动时再无胸闷、胸口堵塞感等症状,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隐形支架”,介入无植入扩张小血管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传统金属支架“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在危急时刻心脏支架救了命;怕是因为传统金属支架是个异物,以后要长期横亘在心脏上。特别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患者,更是不想过早使用传统金属支架。

“当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事件或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这两种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刘兵华介绍,在开展较多的内科介入治疗中,主要有球囊扩张成型、金属支架植入两种。前者对狭窄血管进行扩张成型后撤出,但短期内有血管再狭窄和回缩等缺点;后者通过植入金属网格对狭窄血管段的支撑,达到血流畅通的目的,但终归会留下“异物”,且术后需持续服用1年左右的抗血小板药,远期也可能存在再狭窄及其他潜在风险。

难道只能一辈子带着支架,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刘兵华介绍,药物球囊最初是支架后再狭窄患者的“补救办法”,随着近两年的发展,将普通球囊与药物洗脱技术相结合,通过表面涂抹药物的特殊球囊在血管内扩张后,可将药物以短暂的贴壁时间均匀分布于血管壁上,从而做到不植入支架却能解决患者血管狭窄问题,远期血管通畅率与支架效果相当,业界称之为“隐形支架”。

“药物球囊通过局部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内膜炎症反应,大大降低血栓的形成概率。它与传统心脏支架植入术相比,可以极大降低心脏支架使用的临床风险,术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的时间也由12个月以上缩短到1至3个月。”刘兵华表示,与普通球囊、支架植入相比,药物球囊既能达到“支架样”效果,又能更为持久地保持血管的通畅,减少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在减少治疗强度、降低术后用药出血风险的同时,血管内不留异物,保留血管条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刘兵华提醒,对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狭窄病变、分叉病变等,金属支架不宜再植入或小血管病变无法植入支架,分叉病变植入双金属支架术式复杂,术后冠脉内金属丝多,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血栓风险高,药物球囊将是最优的治疗方案,更适合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如胃溃疡或胃出血及脑出血病史等。对于恐惧心脏长久伴随异物,且血管病变位置、条件等适合的患者,药物球囊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药物球囊治疗的费用相对传统支架介入治疗费用要高,患者在选择的时候还需要结合自身经济状况来确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