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儿童福利院:
特别的亲情,特别的家
“你知道在床上躺了八九年的斌斌(化名)竟然能坐起来了,我们有多惊喜吗?”与市儿童福利院职工聊起院内抚养的儿童,护师康慧提到这位身患软骨症、有多重残疾的孩子,经过不断的康复治疗后,今年3月份突然能自己坐起来了,平静的脸上就泛出喜悦的光来。
作为我市城区唯一的公办儿童福利机构,市儿童福利院由市民政局所属荆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和管理,主要职责是收养弃婴、无人抚养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代养各县市区需要集中抚养的孤儿。斌斌出生时就患有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愚型,现在9岁了看起来仍然像个2岁的孩子。出生时未获眷顾,但幸运的是斌斌和在这里生活的其他孩子一样,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亲情。
在这里,照料很精细
市儿童福利院是一个特别的大家庭。
这里,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实行的是亲情式养育:抚养弃婴及无人抚养的孤儿,第一时间内健全儿童档案,将其录入民政部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让儿童拥有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和档案;结合院内实际条件,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护理服务方案,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好孩子日常照护,全面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生活照料有多精细?院食堂有一名工作人员专门为儿童配餐,对卧床和不能正常咀嚼的孩子,供应的食物是奶、米粉或偏流质的食物;对能正常咀嚼的孩子,提供丰富、均衡、适当的饮食,为了确保营养均衡,还定期为孩子们补充钙剂、维生素等营养剂。
为保障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这里的所有儿童护理员都要经过入院体检,并在公安机关开具无性侵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无犯罪证明后才能上岗。每年对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提高管理者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学习方式,加大儿童护理培训工作力度,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护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在这里,保障全方位
这里的孩子是特殊的,但他们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一个都不会少。
教育保障关键是要让有条件的孩子去上学。多年来,市儿童福利院一直确保院内学龄儿童100%入学。目前,在院的近30个(含代养在院的县市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名)孩子中,在大中专、初中、小学就读的有10余人。在完善院内供养儿童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同时,市民政局与市教育局一同协调解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教育问题。还将行为能力较好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送入荆门特校接受教育。
市儿童福利院现有供、代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50%。他们的原则是“应治尽治”。该院依托民政部“明天计划”项目,形成了以手术矫治、脑瘫康复、大病救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医疗救助体系,让院内残疾儿童和患病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医疗康复服务。他们一直为院内儿童积极寻求合适的医疗资源,如2019年为患先天性心脏主动脉血管狭窄的儿童,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完成安装支架手术。总之,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身体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该院除了为在院儿童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还时常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活动,排除孩子们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对年幼的上学学生安排专人专车接送,对年龄较大的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防止学生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儿童户外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强调不要独自到水域处、野外游玩,避免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
在这里,身心健康都重要
与一般社会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市儿童福利院内的儿童组成结构复杂很多。特别是代养在院的县市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他们的成长环境各异,年龄、性格、身体状况各不相同。
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该院购买了“爱心伴成长”社工服务项目,由院内社工与专业社工团队共同制定实施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开展假期陪伴、学习辅导、个案辅导、心理健康关爱等服务,为儿童在建立信任关系、培养生活习惯、增强安全感、融入社会活动等弱项难点上下功夫,回应儿童在精神和心理慰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为确保孩子们生活无忧,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申报“明天计划”资金、特困供养经费等中央、省市级专项资金,有力保障儿童供养经费。2020年,市民政局开展市儿童福利院蓝天育教大楼改造设计工作,增加多个功能区域,并购置相应配套设施,让儿童的生活、康复、娱乐更细致、多元化。
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为走出困境点燃希望的灯火
“与孤残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不同,我们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但家庭存在监护缺失或监护失当问题的留守儿童或者陷入困境的儿童。”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未保中心)社工吴翠云告诉记者。
市未保中心是荆门地区从事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2014年,由“荆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更名为“荆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6人,其中专业社工9人,心理咨询师8名。
市未保中心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为原则,以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为目的,将因监护缺失或监护失当而陷于困境的未成年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通过争取党政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配合、延伸拓展机构职能、引入专业社会力量,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为平台,以“监护干预模式”为核心,以购买服务为方式,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发现机制,科学确立分类标准,合理确定监护干预主体,实施有效干预,全力保障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市未保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市本级因监护缺失或监护失当的留守、困境未成年人有1000人左右。光靠市民政局以及市未保中心的力量,难以做好对这些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为此,我市民政部门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通过召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席会议,同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下发了《荆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就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进一步统一了部门认识,落实了各部门职责,为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8年5月召开的荆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培训会议,邀请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黄君教授,对“如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培训覆盖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县、市、区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以及社区、机构代表。2019年11月召开的全市养老儿童工作培训会议,对《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此外,民政部门会同公安、教育、司法等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采集、困境未成年人入户走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登记等专项行动,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治、监护干预、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更专业
近年来,市未保中心将社会力量引入到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工作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省级项目申报等方式,积极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引导他们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服务我市中心城区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既弥补了工作力量的不足,又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2015年以来,该中心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等,以及市本级慈善资金、福彩公益金等,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别与市义工联合作了“同路人未成年社会保护志愿服务”,与荆门市蓝天社工服务中心合作了“童梦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与荆门市润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了“合力护幼志愿服务项目”等。如2017年至2018年,该中心通过申请省民政厅“爱满荆楚”——“爱与童行”事实孤儿关爱保护项目,对40名事实孤儿实施精准帮扶。该中心组织站内多名专业社工参与项目实施,为服务对象建立社区、学校、社工、志愿者及其他社会组织“五位一体”关爱服务对象的长效机制,使服务对象能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爱心妈妈”志愿者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培训、亲子沟通培训、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并为项目内的每名困境儿童提供物资援助,成效显著。
开展项目运作,帮扶更系统
2018年至2021年,市民政局、市未保中心通过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童享阳光”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通过几年的项目运作,逐渐探索出以“学校社工站(点)”为中心,以志愿者为依托,联合企事业单位,构建学校—志愿者—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留守、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为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尤其是困境儿童权益维护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向制度化、专业化以及体系化推进一步。
“童享阳光”未成年人保护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引入了荆门润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机构开展农村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项目以学校、乡镇(社区)为实施落脚点,通过社工机构进驻学校、社区,社会工作者走近学生,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困境、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保障儿童基本权益。
社工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起典型案例:10岁的儿童小蓝(化名),长期遭受母亲家暴,市未保中心联合市润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介入。2020年4月起,社工为小蓝提供心理、家庭支持等服务。该中心联合社会工作者前往学校、社区、小蓝家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此案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及儿童行为习惯不良造成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小蓝及小蓝母亲的个案辅导,提升其母亲的法律意识,让其认识到家暴是违法行为;通过家长参与“好习惯好未来”线上课堂活动,改善亲子沟通的方式;利用“儿童技能教养法”帮助小蓝改善作业拖拉的习惯,引导小蓝母亲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经过5个多月的跟进与服务,小蓝受到的暴力伤害明显减少,身上未发现新伤。小蓝逐渐学会去理解、感恩母亲,作业拖拉的习惯得到明显改善。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
本报记者
周围
通讯员
张睿
刘宏莉/文
图片由市儿童福利院、市未保中心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