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这些重大课题,全局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了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省市两会等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了最近几年的文化和旅游相关政策。在消化吸收上级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部分科长以“文旅产业在2021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打造运动休闲之都、高质量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需明确的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在城市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在城市建设更新中的活态运用、关于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思考和探究,提出了诸如“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加强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建设力度”“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两大原则突出三个重点注重四个结合统筹五个布局”“在城市扩展中新建特色文化园区,在旧城改造中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整合资源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将文物元素植入城市风貌,修复与打造城市文化街区,保留与打造城市工业遗产”等有益的举措。
这些主题发言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理清了全市文旅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发挥文化铸魂赋能作用,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塑造荆门城市IP,打造运动休闲之都,为荆门建成“湖北中部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文旅力量。
本报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文旅产业在2021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
激发消费潜力
加快项目建设
产业发展科科长
陶伟
文旅产业在2021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重点在强化规划引领提高执行力、激发文体旅游消费潜力、加强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建设力度。
强化规划引领提高执行力,要精心谋划《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荆门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荆门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方案》《荆门市文体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等规划、计划、方案;进行任务分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将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县、市)区领导班子政绩目标考核,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激发文体旅游消费潜力,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出台《荆门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创建一个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和10分钟健身圈,提供多业态、高品质的消费产品;完善文化体育旅游消费政策。
在加强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围绕荆门高铁时代的到来谋划招商工作,突出差异化发展;主动出击招大商,初步意向有:曲江文旅、龙控集团、鄂旅投、爱奇体育、宏泰集团、华体集团、鸿艺影视等。围绕特定主题招商,利用奥游科技龙头带动作用招引网络游戏产业链企业,发挥我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优势,招引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赛事运营等体育消费产品供应企业。
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力度,推动一批新项目签约;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开工;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完工投入运营。推进圣境山滑翔基地、爱飞客飞行社区、掇刀温泉文旅综合体、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京山大洪山游客服务中心、莫愁村三期、钟祥水世界等项目加快建设。
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打造运动休闲之都
群体发展科科长
高福琴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荆门体育人来讲,是奥运之年、全运之年、冬运之年、省运之年、市运之年,是体育社团改革破冰之年,是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的关健之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年”。
在新的一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
围绕一条主线,满足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体育健身需求,打造运动休闲之都。
坚持两大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大原则,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市场化、体育产业一体化。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二是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为省添彩、为市出彩,牵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三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拉动投资、带动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体旅融合,实现全民健身与旅游产业双赢发展。二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三是与全民健康相结合,大力推进体医融合发展,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与体质检测“一站式”服务。四是与宣传文化相结合,将运动健康固化为荆门城市文明的鲜明标志。
统筹五个布局。编制《荆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荆门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协调城区、社区、景区、镇街、村庄五个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小区一体、景城一体、全域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全民健身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高质量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科科长
郑家泉
近年来,荆门市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了广大市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主流人文氛围,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悄悄改变着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十四五”期间,要高质量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突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指导与服务功能,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文化站工作人员从业资质,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足额预算“以钱养事”经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村级文化中心,打牢基层群众文体活动基石。夯实一个基地,建设活动场地,配置文艺器材,打造有名有实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培养一批能人,通过市、区两级文体部门培训,培养一批文体人才,每村建设1至5个“文体中心户”;带出一支队伍,每村组建一支文体队伍;组织一次活动,乡镇以村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文艺汇演;县(市、区)以乡镇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文艺汇演;市里以县(市、区)为单位每两年举行一次文艺演出。与“农家乐杯”文艺比赛和社区文化节结合,做到每年都有活动,有声有色。
重点发展民间剧团,成为农村文艺活动生力军。建立扶持机制,建立“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制度,将民营剧团培训等服务纳入乡镇文化站“以钱养事”内容,提供剧团间互相学习的平台。建立培训机制。县(市、区)文化馆、群艺馆每年至少要举办两期基层文艺骨干业务培训班,对基层文艺骨干和民营剧团骨干进行义务培训。
打造“三大品牌”,提升惠民质量,围绕唱响荆门、舞动荆门、刻画荆门、书写荆门,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群众,继续办好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明确八项主要任务
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主任
范忠清
我市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模式,在2021年,将坚持多元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合作发展,重点完成八项主要任务。
稳步实施场馆机制改革,科学制定各场馆、各机构年度运营管理目标,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与场馆专业运营公司合作,
盘活和做大场馆增量业务。
加快推进场馆功能改造,将生态运动公园打造成为荆门体育创客基地、体育文化中心打造成省内一流体育服务综合体、石化体育馆打造成公共体育服务样板。
增强场馆公益服务质量,保证场馆年平均开放时间;丰富场馆运动项目种类;常态化开展场馆服务满意度调查。
繁荣发展竞赛表演产业,加强同国家、省及市级体育运动项目协会的对接、合作,不断发掘体育赛事资源;举办不同项目的草根赛事活动。拓展文艺演出、会议会展业务。
深入开展培训提优行动,以足球培训为基点,拓展游泳、篮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推出荆门场馆中心体育公益课;推动体育培训进社区、进学校;推行“场馆+俱乐部”合作;组建优质培训项目运动队。
创新发展运动康复产业,
创新开展慢性病运动疗法。
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完善中心线上平台,
宣传科学健身、发布赛事活动资讯;定期举办不同项目球迷狂欢节;
积极举办青少年与驻训运动队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利用场馆内宣传栏、展示板等线下渠道展现体育运动的精彩瞬间和赛场风采,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提升无形资产开发水平,加大场馆赛事活动、培训服务等宣传力度;加强与中馆体育等专业无形资产开发机构合作,
优先推进针对大中型企业的无形资产招商。
发展乡村旅游
拓展旅游业发展新空间
资源开发科科长
陆平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历史文化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应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活经济内循环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引导各地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出台《荆门市A级景区村庄评定管理办法》,制定《荆门市A级景区村庄服务质量等级评分细则》,指导全市乡村旅游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贯彻实施《荆门市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的实施意见》,落实扶持乡村旅游相关政策和措施,整合各方政策和资金、资源,形成合力。
产业融合,业态创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乡村生态康养、特色运动休闲、文化创意体验、亲子研学度假、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产业和产品。加强业态创新,推进城乡广域交流。打造乡土人文活动景观,引入“露天博物馆”“田园空间博物馆”的发展模式。
重点突破,品牌示范。以京山网球小镇(文峰村)、环惠亭湖乡村旅游带、太子山森林小镇为龙头的“虎太大”片区,钟祥客店全域旅游示范区(南庄村、赵泉河村)、明显陵莫愁村景区及周边村庄,沙洋张池村、雷都村、纪山村及长湖片区,东宝圣境山区域、漳河环库公路沿线“九朵金花”村庄和掇刀区花博园片区为主战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态优良、功能齐全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将多种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举办各类富有乡村风情又独具内涵特色的文旅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群艺馆馆长
杨传杰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的城市建设实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建设集中的展示、传播、传承区域。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在城市扩展中新建特色文化园区。钟祥市莫愁村依托明显陵的影响力,汇集了钟祥本地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引进了全国各地的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项目多达50余个,体现了“地道乡土民俗、浪漫荆楚民艺、多元文化风情”的文化特色。
在旧城改造中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色。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植入其中。2011年建成开放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2020年9月新建成的房县西关街都成为了非遗集中展示地。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整合资源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贵州郎德上寨堪称代表,这是一个深处苗岭腹地仅有百户左右的苗家小寨,但体现苗族生活的建筑、饮食、礼仪、宗教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都可以体验到。
所有成功的案例,无一不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那么,荆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运用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鉴于钟祥市已新建了莫愁村项目,其他地方不可重复建设,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建设集中的文化街区,植入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荆门旅游新地标;二是结合旅游,在景区建设集中展示区域,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其中。
文物在城市建设更新中的活态运用
文博管理科科长
郑海峰
文物的活态运用就是将文物置于多维的文化和文明体系,从物质层面的活化扩展到精神、行为层面的活化,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荆门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灿若星汉的历史名人、奇异瑰丽的出土文物,都可作为文物活态运用的载体。我市抓好历史文化在城市中的活态运用,有三个途径:
将文物元素植入城市风貌中。一是通过实物化、项目化的形式,让文物古迹、历史文物、名人典故等体现在荆门城市建筑中。二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荆门具有楚文化、象山文化、孝文化、书院文化等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三是打造荆门文化新地标,以高铁建设、交通要道为着力点,凸显荆门特色历史文物元素。
修复与打造城市历史街区。以打造文化宫片区民主街特色街区为例,采用“保护、修缮、迁建”等方法,恢复和构建原有的老街市店铺、石板路、飞檐墙、河埠头等建筑空间意象,把街区内的军民合作饭店、惠政桥等文物维修好,以及把老啤酒厂工业遗产保留好,以平民化、民俗化、记忆化,来展现荆门的城市记忆。
保留与打造城市工业遗产。一是打造主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如利用宏图飞机制造厂、葛洲坝水泥厂、金龙泉啤酒厂等老工业遗址建设遗址公园和相关工业文化展示项目。二是打造科普和爱国教育基地。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工业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开发工业旅游景点。三是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工业建筑遗产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四是打造公共游憩与主题景观公园。将城市工业矿山等废弃遗产用地建设成郊野公园,留存城市工业印记。
关于机关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抓好机关作风建设
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袁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把全市文旅系统干部职工思想凝聚到落实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上,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在新一年的各项工作中树形象、破难题、出成绩。
加强学习教育,树牢“四个意识”。要突出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站位,要紧扣重点工作,从高质量履行职责的角度,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做到胸怀大局,促成大事,勇于担当,不畏难事。
增强集体意识,促进团结协作。多开展一些学习交流、调研考察、文体活动等集体活动,培养机关干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展示文旅系统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和形象。
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党员管理。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并动真碰硬抓好制度落实。另一方面,对涉及职能交叉的工作项目,科学界定职能职责,切实解决权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要加强监督,经常性地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督查,通报督查情况,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健康发展。
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良好导向。把机关作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对作风正派、务实清廉、讲求实效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和使用,对那些工作推诿拖沓等现象,要及时予以整顿,最终达到“奖罚分明”的目的,通过奖罚分明从而形成良好的作风导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