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市紧扣《社区矫正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以健全领导体制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机构、队伍、制度等各项建设,重点围绕“学习宣传、精细管理、精准矫治、精心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社区矫正法》落地见效,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邓琳
通讯员
郑晓明
文/图
关于《社区矫正法》
202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社区矫正法》,共九章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适用范围、监管机制、教育措施、帮扶手段、法律责任等。
《社区矫正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进步,对于健全我国刑事执行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执行相对应的非监禁刑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并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的刑事执行活动。
●◎适用对象
社区矫正适用于“四类人员”。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指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管理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类人员”。
●◎《社区矫正法》八大亮点
《社区矫正法》充分体现了保障人权、宽严相济、科学矫正、社会参与、修复融入的现代刑罚执行精神,其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统领性主干法律依据的空白,标志着社区矫正工作迈出了跨越性的步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来说,《社区矫正法》有8大亮点值得关注——
注重社会关系修复和矫正对象融入社会;
确立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两大核心任务;
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矫正;
充分保障社会矫正对象享有的合法权益;
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提高社会矫正信息化水平与推动信息共享;
矫正对象分类管理与矫正方案个别化实施;
设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规定专章。
1.
机制完善
凝聚合力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统筹协调、同频共振?
市司法局以贯彻执行《社区矫正法》为契机,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社区矫正智能化水平,突出在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上持续下功夫发力,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和矫治质效。
与此同时,我市还把建立协调机构作为落实《社区矫正法》的突破口,着力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4月11日,由市委编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司法局9家单位组成的荆门市社区矫正委员会宣告成立。定期召开成员单位领导和联络员会议,及时通报、会商贯彻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强化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绝对领导……委员会的成立,有力推进着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按照《社区矫正法》的规定,我市还依法设立市、县两级社区矫正管理局,明确社区矫正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实施的组织架构。同时,通过内部调剂、地方增编等方式,完善机构人员配置。
在东宝区,“智慧矫正中心”的建设,全力推动了社区矫正中心提档升级,打造场所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标准化矫正中心,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有社区矫正机构8个,受委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64个,社区矫正中心5个、教育基地3个、公益劳动基地5个、就业基地3个。
自此,在全市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责任共担、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全力构建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推动社区矫正机构向实战转变。
2.
宽严相济,精细管理
在社区矫正监管中,按照宽严相济原则,市司法局以健全制度、优化机制、完善模式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全流程分类、等级化管控,确保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效能。
对于社区矫正对象,我市会根据社区矫正类别、再犯罪风险、考核奖惩等情况,对他们分期开展综合评估,动态调整“严管、普管、宽管”管理等级,实施分级管控。
“我在此庄严宣誓,悔罪伏法,痛改前非,接受矫正……”近日,东宝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回荡着庄严的宣誓声。统一的入(解)矫宣告程序、规范的宣告流程,让社区矫正对象在感受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功能和严肃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角色意识。
统一监管、统一调查评估、统一入(解)矫宣告、统一实行严管、统一集中教育……为全面、有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矫正,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全市实施“五统一”监管模式。
面对基层矫正工作力量不足的现状,从2019年起,市司法局采取技防手段,推行“司法E通”手机App应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定位管理。目前,依托市、县、乡三级定位监管平台,我市实现了手机定位、实时监控、远程督察、电子围栏、人员点名等方式,每日对社区矫正对象在位情况进行核查,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确保管控到位。
据统计,全市手机定位监管1004人,应定位人员定位监管率96%以上,这在预防脱管、漏管,减少重新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及时高效落到实处。
3.
有序规范,防脱管漏管
5月19日,今年一季度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动态分析会在市司法局召开,常态化的风险隐患排查和预警分析,正是会议召开的宗旨。
入矫、解矫程序是否规范?日常监管是否到位?……为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市司法局在开展社区矫正专项清理和案件评查活动的基础上,还对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调查评估、收监执行、请假审批等监管规定进行了相应调整,对台账档案进行更新规范,权利清单进一步明确细化,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矫正法》的无缝对接。
为加强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市司法局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加强暂予监外执行类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改进监管方法、完善监管措施和规范刑罚执行作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采取专项检查、季度抽查和年度督导等方式,常态化深入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检查督导,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确保日常监管不空项、不缺位。据统计,去年我市开展了1120余次社区矫正隐患排查走访活动,通过交叉执法检查,发现并整改隐患22处,给予违规违纪社区矫正对象警告30人次。
此前,市司法局通过与公安机关、村(社区)联动,开展社区矫正对象“三查一访”和智能化数据专项摸排活动。采取网上比对、电话联系和上门走访等方式,对全市在册和3年内解除矫正的社区矫正对象、5年内刑满释放的人员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排查出重点社区矫正对象19人、刑满释放人员重点人员372名,对所有排查对象登记造册入库,全面掌握情况,纳入专项管理,严防重新犯罪。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以防疫保安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疫情排查、安全管教、应急处置等战时机制,对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同时,依托电话、微信、互联网平台等,向社区矫正对象宣传防控知识、发布通告、通报疫情和日常监管指引,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实现零感染。
4.
因人施教,精准矫治
“感谢国家与人民没有抛弃我、嫌弃我,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感谢司法部门和社区……”2020年11月12日,以“中华情
强国梦”为主题的“中华魂”主题演讲比赛上,11名社区矫正对象现身说法,畅谈接受社区矫正以来的心路历程。
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5大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教育矫正攻心治本作用,构建靶向精准、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加快矫正重心从单一教育、单纯防范向损害修复、促进复归转变。
心理健康是矫正对象重新走向社会的基石。东宝区社区矫正工作局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聘请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制订个案矫正计划,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档案,多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测试与矫治。
目前,全市已建成规范化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5个,聘请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成立矫正小组1028个,制订矫正方案6832个,进行心理辅导1224次,开展个别教育4888人次。通过心理矫治,适时调整监管措施和矫正方法,有效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重树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
疫情防控期间,在市司法局的多途径引导下,我市社区矫正对象主动参与当地抗疫志愿服务,开展防疫知识宣传、摸排管控、捐款捐物、运送抗疫物资等活动。全市21名社区矫正对象参与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70余万元。
5.
政社协同,精心帮扶
4月15日,社区矫正对象程某收到了东宝区司法局的准假通知。身为两个公司股东兼总工程师,2020年7月,程某因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宣告缓刑后接受社区矫正。眼下,公司正处于生产和销售旺季,有很多售后技术问题需要程某现场解决。4月初,东宝区司法局对急需假期的程某等进行了外出请假风险评估,最后达成一致:在现有的政策下,在法律的框架内,根据申请分别为程某等4名急需外出的涉市场主体社区矫正对象一次性审批长达二十日至一个月的假期,为其外出洽谈业务、经营管理提供便利,给企业经营发展送上“及时雨”。
按照《社区矫正法》规定,市司法局不断转变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将监管思维从以往的注重严管向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转变,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重塑合格公民。
在严格社区矫正执行的同时,市司法局还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社会化行刑的机制优势,拓宽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内容和方式,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参与度、认同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帮贫扶弱,给予人道主义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内心感恩社会,改过自新,弃恶扬善,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
2019年春节期间,钟祥市司法局联合长林监狱组织“春节访贫问苦”活动,为18户社区矫正对象落实帮困资金1万元,通过人文关怀稳定特殊群体;
“三八”妇女节前后,各地司法局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帮扶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激励她们自信、自立、自强。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不同受困情形,市司法局还提供了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等“一站式”帮助,有效解决其就业难、安置难、维权难等问题。据统计,一年来先后为社区矫正对象落实承包田112人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88人次、落实社会保险132人次、指导就业或就学120人次、协调帮助落实社会救助12人、提供其他帮扶112人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