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良
通讯员
王平
黄永贵
谢俊
徐海涛
李阳
柯强
全面保障2020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全力克服收入下降、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中央、省一揽子财税政策的支持下,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落实情况
一、全力支持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建立疫情应急保障机制,搭建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全市统筹20.6亿元兑现疫情新增支出。支持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市投入8860万元支持救治医院和隔离点建设,投入2.2亿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先进设备和急需物资。全面落实免费救治政策,拨付1688万元用于支付患者医疗费用。扎实加强一线人员和物资储备保障,全市投入5623万元保障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供给;投入1.46亿元落实医务人员和基层防控人员补助待遇;投入8119万元支持常态化防疫物资储备。
二、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模式,对第一批26项“认定类”政策实行“主管部门直接审、财政部门负责兑”的资金直达模式。采取“抓争取、清存量、调专项、压项目、控支出”等措施落实惠企政策(含疫情支持政策)涉及资金272亿元,其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9.5亿元。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全市发放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贴息贷款18.88亿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3.3亿元、农信担贷款1.74亿元;市本级通过政银合作、双创引导基金等发放贷款7.89亿元,安排4000万元支持设立“招商项目贷”、1335万元注资市本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三、全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克服疫情影响,全面加强收入征收管理,开展规范行业税收管理专项活动;全面复工复产以来,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不断收窄,收入质量稳步回升。培育壮大财源,搭建税收大数据平台,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服务企业依法减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出台高质量推进乡镇财源建设财政政策,支持乡镇培育财源和发展特色产业,新增财政收入总量过3亿元乡镇2个。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财政资金54.3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70.5亿元、上级转移支付171.6亿元。
四、全力支持产业高效发展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一产,全市争取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8.6亿元,申报美丽乡村省级试点19个资金5700万元、省级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村41个资金1640万元,投入127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6086万元巩固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市级安排1800万元支持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区域农产品品牌等建设。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壮大二产,市级统筹整合1.2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筹集1.6亿元兑现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等奖补;落实现有企业培育等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近300家中小企业节约财务成本1.3亿元。支持“扩大内需”战略发展三产,市级统筹1163万元落实外贸发展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安排1760万元保障荆门海关及B保中心等外贸平台建设;发放工会消费券5215万元,投放“荆门电子消费券”1100万元,助推消费复苏。
五、全力推进实施三大攻坚
持续支持脱贫攻坚,全市筹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亿元用于落实产业、教育、健康等扶贫政策,增长19%;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完成采购额1655万元,超出预算额30%;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检查,完善动态监控机制。全市争取污染防治项目资金4.8亿元;将节能减排综合奖励结余资金1.9亿元补充至市级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征收流域生态补偿金1468万元;市级安排污染综合治理资金1.3亿元。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积极推进平台公司债务重组,严格债务日常监管,确保债务风险等级只降不升。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全年民生支出259.4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三保”支出158.7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9.4%。发放养老、低保、五保金共计83.6亿元,投入19.2亿元支持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市级投入3.1亿元支持学校建设、1348万元加大助学力度、1130万元支持文化惠民活动、600万元支持新型综合社区建设;市级筹集17.07亿元保障“三大高铁”、园博园、荆东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智慧精致城市建设;投入3874万元确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中心城区完成城市资产经营收入59.5亿元。
七、全力深化财政重点改革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推广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发放“政采贷”3101万元;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预算24.3亿元,实际支付22.2亿元,资金节约率8.6%。按照《关于完善市本级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方案》,深化市本级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按照《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市级完成重点评价项目27个。深化中央直达资金监管改革,建立监控机制,纳入监控系统资金61.8亿元。全市完成评审项目2283个,送审金额151.43亿元,审减金额22.16亿元,平均审减率14.6%。贯彻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推进预决算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预决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细化程度。
奋力拼搏2021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编制好2021年预算,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财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2021年,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省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新发展布局、市级“一区两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将全面启动,加之国家层面结构性的产业重构,以及“三大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势必推动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可以预期,我市经济逐步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总体上看,财政运行更紧、收支矛盾更突出。一是我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疫前水平。二是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财税支持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争取的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将比2020年大幅减少。三是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政府债务限额增长空间有限,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和政府性基金缺口的弥补力度减弱。四是支持疫后经济重振和恢复、保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重大项目落实需要加大投入,“三保”运转、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只增不减,财政对发展和民生的支撑承压更重。
(二)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持续推进零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善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202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实。持续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名企名牌打造、淘汰落后产能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工业企业及农业信贷担保补助、金融机构奖励考核等机制,改进财政金融服务。完善支持现代物流、商贸、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人力资源等重点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城乡商务服务体系和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络消费平台,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实施绿色兴农工程,积极推进“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农业八大产业”培育,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保障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大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统筹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文旅事业发展。实施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支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支持人才培养,保障公共卫生人员待遇,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在建公租房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执行市中心城区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公租房政策,加快推进科创社区公租房项目建设,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三、服务重点领域补短板
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加强扶贫领域项目资金监管,强化减贫发展支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持加强水、大气、土壤等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科学谋划债券项目,严格政府债券使用管理,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重大项目和疫后重振补短板项目顺利实施。完善政府债务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强债务风险源头管控;加大偿债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四、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节用裕民”的原则,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等经费标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将各级政府收支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建立动态评价调整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完善预算执行、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的机制,加强新增支出审核,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行为。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优化分配流程,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直达资金管理水平,增强直达机制的政策效果。
五、加强财政资源统筹
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做实财政收入”指示精神,依法依规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无税禁收。加强税收、非税、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统筹,盘活漳河新区等中心城区存量土地,切实增强财力保障水平。坚持实行零基预算,打破支出固化僵化、预算安排只增不减的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以收定支、专款专用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妥善安排支出;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间的有效衔接,提升财政支出的综合效能。加大存量资金清理力度,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等存量资金,减少闲置浪费。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使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对上年末存量资金较多的部门单位,适当压缩下年预算安排规模。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预算与存量资产挂钩机制。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搭建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动态监控,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六、自觉依法接受监督
认真听取吸纳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改进预算报告和草案编报工作,提高支出预算和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决算决议。积极配合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做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工作。积极主动回应人大代表关切,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更好服务人大代表依法履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