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享”。
市群艺馆非遗知识竞答活动圆满收官
6月9日至14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荆门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线上非遗知识竞答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借助市群艺馆微信公众号、荆门广播电视台、荆门晚报等多个媒体共同推出,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反响热烈。据统计,本次活动访问总人次54773人次,总答题次数10216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荆州花鼓戏展演
6月10日,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花鼓戏《青年张文秋》展演在市群众文化中心首演,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青年张文秋》讲述了出生于湖北京山的革命家张文秋富于传奇经历的革命故事。该剧创作顺应时代要求,真实再现历史人物事件,是市艺术剧院、市湖北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继《乡月照人还》《戒石碑》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剧目,也是荆门市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
2020年1月,荆州花鼓戏入选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荆门创编的花鼓戏“长湖三部曲”——《荷花洲头》《闹龙舟》《十二月等郎》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2016年11月,荆门市成立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全面展开花鼓戏保护传承工作,培养出一批学员派后继人才,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加大了对花鼓戏传承、保护的支持力度,为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遗图片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6月10日下午,市群艺馆和市非遗保护中心以惠民演出活动为契机在市群众文化中心广场举办非遗图片展,集中展示了荆门市十年来在非遗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鲁海兵、副局长李本汉等参观展览。
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他们通过一块块展板认识荆门非遗,了解非遗故事,回忆儿时趣味。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法》的可见度,向群众传播了非遗法律知识,普及非遗保护理念,扩大了《非遗法》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
参加全省非遗主题展
6月10日上午,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襄阳唐城举行,这是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庆祝活动首次大规模调动非遗表演类、展销展示类项目异地参加活动,上百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荆门市省级非遗项目白花菜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矮子馅饼制作技艺参加了此次现场展示展销活动,吸引大量观众品尝了解。
矮子馅饼是荆门著名的传统小吃,起源于江汉平原的酥饼。创始人李延兵兄弟祖传三代都是做馅饼生意的,而他们的个头都不高,顾客们都叫他们“矮哥”“饼哥”,“矮子馅饼”的名称由此而来。2015年11月,矮子馅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也称夏氏炼丹术,是夏氏家族以夏大中、夏小中为传人,烧炼矿物类药物来制造“白降丹”的一种实验方术。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夏小中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夏大中被湖北省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夏氏丹药制作基地(夏大中)2014年被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东宝梁山调属板腔系统的地方戏剧种,以“胖筒筒”(瓮胡)为主奏乐器,具南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对子戏、折子戏,也演整本大戏。表演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本腔为“咿咿腔”,板式有七十余种。男女分腔为旋式,自成风格。东宝梁山调主要流行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子陵铺镇及周边县市。2009年5月,东宝梁山调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