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阅读记忆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刘明

一个爱读书者,对书的感情是复杂的。如果爱书到了一定程度,我想此人会是有一点“痴气”的,表现在无法摆脱以书为主题的时间和内容的纠缠。比如在回忆里,大多数内容都是关于书籍的。

我最早看的书,是1980年代风靡一时的连环画。苏轼写过“人生识字忧患始”的句子,其实,70后这一代人的阅读生活在识字之前。当时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毕业生做学校老师的情况十分常见。识字的看字,不识字的看图,连环画这种有图有画的书籍很是流行,一本好看的连环画上百人传阅也不算稀奇。

在四大名著中,最早接触到的是《水浒传》。还记得三年级下学期时,从同学那儿借到一本《水浒传》,不仅没有封面,而且没头没尾。在残书里,只看到好汉们成批地阵亡,怀疑这是一本“假书”,评书和连环画里的好汉们不是很厉害吗,怎么这本书上写得如此不堪一击?小学四年级,第一次看到《三国演义》时,再次产生遇到“假书”的感觉,因为书的开头全是乱七八糟的“怪力乱神”,什么大青龙飞进皇宫了,什么母鸡变公鸡了,后面虽然出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的名字,还是没有消除我心中的疑问:《三国演义》里怎么有这么多神话故事,收音机和连环画里可没讲这些啊。长大后才知道,我们的四大名著,都是以神话开头,并且各有其妙。

上小学期间,喜欢读并且认认真真读过的课外书,是一本《说唐》,此书线索单一,故事热闹精彩。五年级时接触到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文字简单、人物性格分明,情节曲折动人。读起来可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简单有趣多了。小学毕业那年,去乡里考初中,为了买一本《杨家将》的评书,将家里给的一块一毛钱午餐费全给了书店而没吃午饭。当时十分迷恋刘兰芳讲的《杨家将》,天天晚上听收音机,非常崇拜打擂台击毙对手的杨七郎,而对于书中文武双全的杨六郎却不以为然,真是外行看热闹啊。

“江月何年初照人?”每每读到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这一句,我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迷上了古诗词?想想还是在小学期间。我伯父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但并不妨碍他对文化的喜欢和追求。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每年过春节,他都要买些白纸,裁成一尺多宽近一米高的纸条,让村里的老师用毛笔在上面写上“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的毛主席诗词,有时也会写上完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年才换一次,因为天天看,我基本上都能轻松背下来。小学期间,偶然读了一本臧克家与周振甫先生合著的《毛泽东诗词讲解》,从中学到一些诗词知识,并背诵了一些毛主席诗词。所以直到现在,在书中看到毛主席的诗句,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应该是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了古典诗词吧。

初中时看的书全是向同学借的,有时还在寒暑假里到处去别人家寻书。除了看了完整版的《林海雪原》《多情剑客无情剑》《冰川天女传》等有限的几种书,其他的书都是看的残缺本,如金庸的《笑傲江湖》看了第四本、《射雕英雄传》只看了第一本、四卷本的《红楼梦》只看了第三本,等等。却也来者不拒,看得是津津有味。当时无意中用一元钱买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旧书——词学大师龙榆生编的《唐宋名家词选》,如获至宝。暑假放牛时经常带着,有空就读几首。后来借给同村一个同学看,结果被他的体育老师给没收了。我心中十分牵挂那本书,有几次在梦中还想到那本繁体字横排的书。后来在读大二的那个“五一”,在武昌司门口新华书店,终于又买了本繁体字的《唐宋名家词选》。

到了大学,我的阅读视野就完全自主了,阅读的范围不断延伸。大学期间除了读一些外国名著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读了脂评版的《红楼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精妙。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我上大学时在某期《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一篇有关《金蔷薇》的书评,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遍寻武汉的书店都没找到,七年后在一次书展上,终于买到它。

大学毕业后,终于购齐了人民文学版的四大名著。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有些价格很高的书,购买时还很犹豫。比如2002年的农历正月,为了买套毛氏父子点评本的《三国演义》,多次到书店翻看,那些店员基本上都认识我了。那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大名著是一整套,但我只想要那两本《三国演义》。后来,朋友在书店晚上即将关门时,终于帮忙买回了那套书,用去82元!工作之余,我又进入某些专门史的阅读空间。比如中国戏曲史、宋元戏剧史等,这让我犹如一名好奇心重的游客,走进了中国戏剧史的大观园。

一步步走过来,感觉自己其实最喜欢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买书、读书。我确信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买书人,摒弃了生活中的繁华热闹,节约下一点钱,都送给了书店,并且乐在其中。我不想说读书是一件多么高尚伟大的事情,就像别人有烟瘾酒瘾牌瘾一样,我有一种书瘾,且“中毒”很深。现在有了网上书店,让我这类“书虫”大为过瘾,不仅品种丰富再也不用“梦里寻书”了,而且价格不高物流便捷,隔日就能拿到心仪的书籍。只是年岁渐长,精力日衰,那种拿着一本喜欢的好书,畅快淋漓地看到“不知东方之既白”而毫无倦意的日子,却再也回不去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