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羽
文/图
阅读提示: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共承办政协提案20件,其中主办件16件、协办件4件,内容涉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全民健身等多个方面。该局上下统一思想,共同为改善民生而努力,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办理各项提案,收到明显成效。
20件政协提案,件件关系民生,关系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一件好的政协提案,就是对发展思路的智慧启迪,对工作落实的有力推动,对民生改善的有力回应。站在这样的高度,2019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工作专班,以办理提案为契机,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让人民群众感受文化之美、旅游之乐、运动之趣。目前,20件提案均已办结,回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注重补齐短板,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提案中有5件关注文旅产业的发展。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57号提案《关于加大城郊农家乐餐饮管理力度的建议》、第188号提案《腾笼换鸟
借力而行
打造荆门农家乐升级版》,指出了“农家乐”发展遇到的“瓶颈”,提出了打造“农家乐”升级版的建议。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动“农家乐”向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和生态养生转型,启动了50个景区村庄、漳河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圣境山休闲农业区等一批农家乐集群区建设,组织全市星级农家乐服务人员参与人社、商务、烹饪协会等单位组织的技能竞赛,切实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为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出台了《荆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依托G207、G347、G348等现有道路,重点打造“都市郊野”“绿林古寨”“白蜡传情”“农谷花开”“油菜花海”等主题段。全市先后成功举办了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首届湖北油菜花节、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钟祥长寿文化旅游节等精品节会,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3个、旅游名村6个,汇源农谷体验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即将迎接省级验收,“中国农谷·长寿荆门”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关于加快发展荆门市低空旅游产业的提案》是耿文峰委员提出的。他建议构建低空飞行网络、建立空中游览补贴机制。提案与市委市政府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定位高度契合,找准了通航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明确将打造世界级航空运动作为《荆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三大目标之一,提出大力发展低空旅游产业,依托漳河机场,开通辐射全市、通达周边地市的低空飞行网络,大力培育低空飞行旅游线路,促进荆门低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开展了一系列以航空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推广活动。同时,起草了《荆门市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近期将报市政府审议,将为包括低空旅游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大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将帮助企业缓解低空产业飞行成本高、盈利能力低的现状。目前,市文化和旅游局正积极与省直有关部门对接,申报举办第四届爱飞客飞行大会、东宝飞行艺术节,力争通过举办高规格的航空飞行活动,擦亮荆门通用航空新城的名片,带动和引爆低空旅游市场。
农工党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29号提案《关于呼吁“复修岳飞遗址城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促发展”的建议》,引起了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办好此提案,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次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并联系湖北交旅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来荆考察,提供了与该项目开发相关的资料。由于岳飞城遗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未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批准不能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施工,且遗址公园建设审批难度非常大。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协调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政府、省文物主管部门、省交旅公司,协助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该局还邀请省交旅公司考察了周培公故居、陈士榘故居、掇刀万亩蓝莓基地、麻城石膏矿采空区等项目,推动优势旅游资源转化为优质产业项目。
徐璐委员提出的第325号提案《以三个“发力”推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出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议。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协办单位,加大了文旅产业招商力度,近年来成功打造了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云创智谷产业街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昊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制造产业示范区,莫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建成了京山对节白蜡小镇、彭墩长寿小镇、爱飞客运动休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注重统筹城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委员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5件有高度、有温度的提案,旨在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服务产品。
民盟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39号提案《关于加快建设新区四大公共建筑的建议》、潘丹良委员提出的第329号提案《关于在两馆两中心增设艺术展览厅的提案》,聚焦市民对高品质文化艺术场馆的急切需要。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了重大文化场馆建设力度,目前市博物馆新馆工程已完工,正进行陈列布展准备工作;市图书馆新馆正进行内部设计装修,计划待新馆建成后,划拨一定面积用于艺术展示,为艺术家和市民群众开展艺术创作和交流展示活动提供一流的场所。
郭安贵委员提出的第234号提案《加强乡镇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
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分析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合基层实际。为解决基层文化阵地设施陈旧、空间不足、管理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工程,近两年提档升级乡镇文化站34个,新建村文化广场168个,全市“三馆一站一中心”覆盖率达到123%,超过文化小康的达标值。同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组建了10支“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社区、农村、军营、企业、福利院等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今年开展惠民演出活动1600余场,举办社区文化节、广场舞展演、“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此外,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开展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进乡村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下一步,我市将下大力气解决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设备、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54号提案《关注农村空心化现象》,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该提案的协办单位,加大了古村落、古遗迹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农村各类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钟祥市长寿镇、东宝区石桥驿镇入选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积极引领乡村文化发展新气象,以党的十九大代表、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党委书记郑雄为原型,创作了反映新时代农村优秀党员回乡创业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乡月照人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和国家舞台艺术重点资助剧目,代表湖北省晋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用艺术形式引导“三乡”工程建设。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27号提案《关于提升我市文化品位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建议》,提出打造荆门文化品牌。围绕这份提案,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思路,大力推进文化荆门建设。京山市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钟祥市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能不艺荆门”为主题,以唱响荆门、刻画荆门、书写荆门为抓手,着力打造彰显荆门气派的精品力作,歌曲《点亮》、音乐作品《深秋到故乡来看山》、少儿舞蹈作品《摸那个秋》成功入围国家级展演活动,一批优秀版画作品入选国际版画展,打造了宫建国版画、孙延祥国画、彭金淋书法、张德宏编剧、翟为民舞蹈、曾菊花鼓戏等名家工作室,让城市更具文化气质。
注重传承文脉,推动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
政协委员对于保护荆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荆门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关心,提出了6件专业性较强的提案,对于传承历史和文化记忆、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民进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12号提案《关于充分挖掘楚文化资源
提升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建议》、第138号提案《再次呼吁把象山大道打造成象山文化精品街道的建议》,提出将楚文化、象山文化等荆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这与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文化部门工作的重点高度契合。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荆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并就将象山打造为主客共享的文化之山开展了专题调研,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积极挖掘保护楚文化资源,继续建设纪山楚墓群安防智能监控系统,开发郭店楚简文创产品,开展以楚国传世名人老莱子、养由基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活动,莫愁村成为华中地区首个“复合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象山文化内涵,积极参与龙泉公园改造有关工作,通过举办象山论坛、在龙泉书院宣讲国学等形式,弘扬道家思想、儒家心学发源地的文化内涵。同时,沿象山大道一带建成高品质的九渊书吧30家,打造象山读书节特色阅读、草根组织创意阅读、“十进一创”主题阅读等三大阅读品牌,城市因阅读而改变的理念深入人心。
民进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22号提案《关于启动“梁山调”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建议》,从保护地方原生态艺术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梁山调”的建议。近几年,我市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专项经费,加大了“梁山调”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力度,组织专班开展梁山调剧种调查和剧史编纂,创作排演了《挖穷根》《渡口》等一批梁山调剧目,并积极开展交流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我市梁山调剧团赴法国、意大利演出获得成功,梁山调进校园活动登上了《人民日报》。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梁山调”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已通过省级验收,待文化和旅游部批复。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63号提案《关于加强荆门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的建议》、第295号提案《关于将千佛洞遗址修葺纳入“两山”整治东宝山风景区景点建设的建议》,针对文物保护提出了专业性意见。对此,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荆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荆门古民居调查,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出版《荆门不可移动文物》丛书。同时,加大文博项目申报力度,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在全国49个、全省3个获批单位中独占2席,龙王山遗址、城河遗址、马家垸城址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落实全市61处省级及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一处一策”保护工作机制,建立24小时安全巡查管理制度,近几年未发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关于千佛洞遗址保护问题,该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千佛洞文物点开展了详细调查,编入了文物普查资料库,将在确认其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后,再报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该遗址保护性开发涉及“两山”综合整治工程和“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注重亲民惠民,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覆盖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紧密相关,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委员以敏锐的触角,直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提出了4件充满真知灼见的提案,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指明了发力方向。
农工党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26号提案《关于加强公共区域健身器材维管的建议》、王晓红委员提出的第191号提案《关于加强中心城区市民体育健身设施维修管护更新的建议》,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健身器材维护管理的问题。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淘汰一批、更换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游园、广场安装体育器材,督促新建小区安装符合安全标准的健身器材50套,中心城区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加强健身器材管理维护,该局与器材受赠单位签订了协议,严格实行“谁使用、谁受益、谁维护、谁负责”。同时,每季度对全民健身路径点位进行一次检查,对受损的器材及时维修更换,切实保障市民健身需求。
九三学社荆门市委员会提出的第158号提案《关于加大城区公共体育场所设施投入的提案》、丁梅委员提出的第316号提案《关于以文体公园形式修建专业运动场所的建议》,提出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体育设施建在社区,让群众有地方健身,这与全省正在推进的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的理念高度一致。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一方面抓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近两年成功争取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83个共5250万元,争取资金总额居各地市州首位,其中县(市、区)级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综合体5个、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项目28个、村(中心村)文体广场项目50个。建成东宝文体中心,启动沙洋综合体育馆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4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设施体系。另一方面,该局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荆门市推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推动现有体育场地更多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目前,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馆、生态运动公园体育场、汉通游泳馆、石化体育馆的室外场地及周边健身设施全天候免费对市民开放,室内体育馆在行业性节日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对市民及特定群体免费开放,市民可通过“去运动”APP平台免费预约使用部分场地,其他时间按照规定实行低收费开放。
20件提案,件件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市文化和旅游局交出了一份提案办理的满意答卷,也以实际工作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