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牵手诗和远方推进融合发展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之美、旅游之乐、运动之趣

编者按:4月10日,全市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召开,部署安排了2019年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推进融合发展,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之美、旅游之乐、运动之趣。本报对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六大关键词(突破、升级、转型、共享、彰显、严管)进行解读,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我市文化旅游工作,增强全民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后发赶超——突破

据预测,2019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接近或达到3%。下一步的目标是,202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今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5%。为实现这一目标,2019年,我市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

今年考核各县市区文化产业,有四项“硬指标”,即:落地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5个(屈家岭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00亩以上或者建筑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以上,入驻园区企业达到10家以上,园区企业经营收入合计达到1亿元,园区有2家以上一般纳税人企业;完成新增规上文化企业任务(钟祥市、京山市新增5家以上,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增4家以上,沙洋县、漳河新区新增3家以上,屈家岭新增2家以上);设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落实文化产业奖补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落实金融扶持政策。各地要紧盯目标任务,做到早谋划、早推进、早落地。

做大存量和增量

在做大存量方面,要以“四经普”为契机,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进行全面清查,动员规上文化企业以及今年新增的规上文化企业如实填报统计数据。

在培育增量方面,要以文化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为主攻方向,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确保外出招商准备充分、招有所获。

加快园区和项目建设

着力发展爱飞客通航文化产业园、积分制文化创意产业园(积分制小镇)、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郭店楚简文创园、云创智谷产业街区、文化宫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屈家岭Tao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李宁产业园、国昊文化产业园等文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区,莫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在项目建设方面,要重点推进京山网球小镇、对节白蜡艺术小镇、虎爪山生态旅游综合体、圣境山旅游综合体、可可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莫愁村三期工程、双泉温泉文旅项目、漳河环库休闲运动带等一批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项目。

强化刚性考核

要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实行季考年结,每季度对各县市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并将季度考核情况通报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

健全工作机制

要推动《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落细,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推动各项支持政策尽快兑现。推动建立金融扶持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建设调度机制,每季度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升级

我市旅游资源在全省排名靠前,我们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打造旅游强市。

加强顶层设计

完成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及后续相关工作,推动出台《关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筹备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深入分析荆门旅游业现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理念、定位、方向和重大举措。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施工“两手抓、两手硬”,把发展旅游业的压力传导到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动形成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逐步打破产业、行业和县市区行政壁垒,推动旅游与三次产业跨界融合、联动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将荆门打造成航空运动与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产旅融合型全域旅游示范区。

宣传和市场营销

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依托中央、省、市宣传平台,通过发布旅游宣传片、播出旅游推介广告、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展示荆门旅游的形象,增强荆门旅游的吸引力。要开展多元化、全媒体宣传,推动各县市区开展线路合作,并延伸拓展到周边城市。要依托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等户外阵地,开辟荆门文化旅游宣传长廊,全方位营造荆门文化旅游目的地新形象。要学会借势发力,比如结合宜昌主打山水品牌、恩施主打民俗品牌的特点,重点做好运动休闲旅游的文章,探索搭建联盟合作平台,开展客源地合作,实现差异化发展。要创新性提炼荆门文化旅游宣传口号,做到既彰显特色,又易于传播。各县市区也要抓紧提炼文化旅游宣传口号,并通过微电影、线下推介等多种形式,提升本地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做强旅游产品

做优旅游服务

各地要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主打方向,推动更多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要科学布局旅游线路,重点打造襄荆荆楚文化穿越之旅、沿江高铁沿线生态廊道观光之旅、荆宜恩彩虹曲线之旅,大力推进京山市、钟祥市客店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汇源农谷体验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民宿品牌,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体育事业保持领先——转型

加快构建运动休闲之都的体育版图

加快“一县一品”项目布局,荆门爱飞客通用航空运动小镇、京山网球运动小镇今年要在项目规划、赛事举办、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支持沙洋县打造“水上运动之乡”品牌,钟祥市做强足球运动特色项目,东宝区打造全国滑翔伞运动基地,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打造武术特色小镇,屈家岭管理区发展射击射箭运动。

加快建设“15分钟健身圈”

加快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推动县市区“一场两馆”、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以及乡镇(街道)社区健身中心、中心村文体广场建设,重点布局建设中心城区全民健身示范点。做好第四次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全省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赛事品牌

积极申办第19届亚洲及大洋洲跳伞锦标赛暨国际跳伞公开赛、2019年滑翔伞世界杯热身赛,举办全国传统弓箭比赛、武网城际公开赛(荆门站)、荆门市第十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精品赛事,着力打造“生活第五极·运动时刻”、“第三空间·跃动荆门”、“启明星”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夕阳红”老年人体育节、“垄上行”农民运动会等五大全民健身品牌,举办较大规模的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60场以上。

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务实推进市体育艺术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支持具有优质教学资源的中小学校建设体育单项基地、联办奥运体育项目运动队,每个县市区布局3个以上奥运分项。当好“省队市办”“省校市办”排头兵,扎实做好承建省射箭优秀运动队、合办湖北(京山)网球学校等工作,加快推进省跳伞运动队基地建设。全力备战二青会,认真做好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荆门市火炬传递工作。

公共服务体系融合构建——共享

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后,提供公共服务的人群更广、标准更高,要主动推动融合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实施乡村振兴文化示范工程

着力建设更加优美便捷的群众文化阵地,在抓好市、县“三馆”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推进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个,新建村文化广场168个,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要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县聘乡用”政策落实力度,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着力解决好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收尾任务。要实施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5座,普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第三卫生间建设。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攀登,首先要让文化工作者有尊严、有价值、有地位。要积极为文艺创作创造有利条件,打造2—3个乡村艺术馆,扶持2—3个文艺名家工作室。要突出现实题材和长江题材作品创作,积极申报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力争创作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艺术作品。要更加注重创作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打磨大型现代花鼓戏《乡月照人还》,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进京演出,同时创作生产《渡口》《红星寨》等一批花鼓小戏。

实施主题主线展演工程

以“能不忆荆门”为主题,继续实施“书写荆门”“刻画荆门”“舞动荆门”工程,完成音乐、舞蹈、曲艺等精品创作10件以上,推出版画作品50件以上。要以“时光漫过70年”为主题,围绕“我的祖国、我的家乡”,举办歌唱祖国·讴歌时代——庆祝新中国70华诞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社会文艺团队展演,拍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微视频。要融入抖音、快闪等新载体,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600场,开展“戏曲进校园”680场,让群众畅享文化大餐,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文化遗产——彰显

围绕传承历史和文化记忆,积极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

突出文物保护

着力推进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纪山楚墓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城河遗址以及207国道扩建等大型工程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要做好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加强古民居、古村落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重点对承载着荆门人文根基的“三台八景”进行考证。要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及时封堵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发生重大文物安全案件。

突出项目植入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订文化基因植入方案,推动荆门文化元素由“深藏”向“生动”转变。要围绕文化元素植入,以“两山一河”综合治理工程、新火车站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改造升级、社区游园广场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将荆门文化元素融入整体规划和设计布局,真正实现功能性与文化传承性有机统一。

突出传承利用

在推动《荆门市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办法》立法工作中,要把产业传承作为重要载体,推动文化遗产由“传承”到“传播”提升。要加大非遗经费保障力度,加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力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取得重要成果。要将文物资源要素纳入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为多规合一、文旅资源的统筹保护利用、文物景点的宣传推介等打下坚实基础。要启动荆门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工作,重点打造以“郭店楚简”“迎宾出行图”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创产品,制作荆门非遗系列微视频,策划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展览活动,让荆门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要加强荆门市智慧文物管理平台(二期)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将荆门历史文化搬到网上,让“荆门记忆”数字化、形象化、立体化。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严管

文化旅游市场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主渠道,要积极应对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坚持行业发展与市场秩序“两手抓”,着力完善文化旅游市场治理体系。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意识形态管控,强化产品内容和活动导向管理,抓好文艺作品、文艺舞台、文化活动、文化市场、旅游宣传、形象推广、导游讲解等重要环节的审核把关,加强新业态、新媒体、新情况的风险研判,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坚决杜绝文化和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抓好文化、旅游、体育领域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创建平安文化和旅游市场。要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重大案件督办,组织开展区域网络文化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暗访活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要推进文明旅游建设,加强旅游投诉处理,维护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效能

加快整合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力量,加强文化旅游广播监管平台建设,做到一支队伍管市场。要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深入开展全市文化、旅游市场随机交叉执法检查和暗访抽查,严厉打击文化、旅游、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落实“黑名单”管理制度以及“重点关注名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合惩戒,配合公安等部门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加大对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网上有害视听节目、“黑广播”“黑电台”的打击力度和互联网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提高行业管理质量

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提升旅游景区、旅行社的服务水平,规范和优化旅游住宿、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提高导游和领队的业务能力。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A级旅行社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大赛,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要实施“阳光娱乐计划”,推进娱乐场所、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先进典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