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堪言的隐疾
2009年,赵爹爹偶然发现大便带血,便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赵爹爹的直肠上长了个瘤子,便做了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手术。“那次手术以后,大便次数开始增多,医生说是正常现象,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然而没过多久,他的大便次数不但没恢复正常,肛门还不时有不明液体流出,内裤常常是湿的。”说起赵爹爹的病情,老伴王奶奶仍记忆深刻。
2013年,赵爹爹肛门溢液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大便再次带血,直肠肿瘤复发。在当地医院又一次行直肠肿瘤局部清除术后,看似肿瘤被切除了,但两次手术导致淋巴管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并发症——直肠淋巴瘘,肛门溢液持续加重,尤其放屁时会有大量液体溢出,可以浸透内外裤,甚至早晨醒来后床上湿一大片。
“就像吃了很多辣椒一样,肛门火辣辣的,路都走不了。”多年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让记忆有些退化的赵爹爹仍能依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直在身边照顾的老伴王奶奶又接过了话茬:“到了2017年前后,等他一上完厕所,我去观察大便的情况,就看见有一滴滴血在地上。”
虽说两次术后病检的结果都是良性肿瘤,可便血、肛门溢液让赵爹爹苦不堪言。四处求医得到的结果都是——肿瘤灶距离肛缘小于5厘米,属超低位直肠肿瘤。由于肿瘤位置紧邻肛门,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直肠和肛门得一起切除,在腹部“造口”(另开口代替肛门排泄),将终生挂着粪袋。
排便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上的极度不便让赵爹爹迟迟不愿手术,但如果任由其发展,肿瘤极有可能癌变。两难的抉择让赵爹爹和儿女们不知如何是好……
精准吻合,3小时堵漏保肛
2017年7月3日,赵爹爹来到荆门二医东院求治,一来想缓解痛苦,二来也想寻求根治的方法。
“肛门溢液最多的时候达1000余毫升,直肠指诊可触及齿状线上3厘米直肠壁部分缺损薄弱,齿状线附近直肠一周有弥漫性、质软的肿物,有较多透明液体流出……”接诊的荆门二医东院普外科主任张小风介绍,肛门溢液这么严重的还很少见,初诊考虑“膀胱直肠瘘”可能。
不明液体从哪里来?肿瘤弥漫及浸润程度如何?采取何种手术方式?这些均直接关系能否根除肿瘤保全肛门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直肠MR平扫、泌尿系CTU等一系列术前检查,结合前两次直肠手术情况,诊断为直肠淋巴瘘。“肿瘤的多次复发以及前两次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手术导致淋巴管破坏,是赵爹爹便血、肛门溢液的‘罪魁祸首’!”张小风表示,规范、彻底的腹腔区域淋巴清扫是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清扫腹腔区域淋巴结的同时,淋巴管组织结构遭到损伤破坏,可导致术后淋巴瘘等并发症。
幸运的是,赵爹爹的肿瘤为良性且局限于直肠弥漫扩散,并未累及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等组织。“为确保彻底根治肿瘤,需最大限度地切除直肠,再将结肠与肛门吻合,而接口处离肛缘仅1厘米,这种‘极限吻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保肛失败。”张小风多次组织团队会诊研判肿瘤的深度界定、外括约肌功能、肛门控便功能评价等,符合ISR(括约肌间全直肠切除术)手术适应症,通过进一步筛选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危险因素,制订了个体化手术方案。
7月12日,“经腹会阴联合肛门括约肌间隙直肠全切术”如期进行。肛镜检查、腹腔探查,排除膀胱瘘,证实了术前的判断,术中确诊为“直肠广泛的绒毛状腺瘤”。直肠全切,沿肛门括约肌间隙将吻合器与乙状结肠精准缝合,术中出血仅400毫升,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3小时。术后病理诊断属于癌前病变。切除的直肠两端病检未见肿瘤,彻底根除了肿瘤病变。
“一天排便1至2次,大便性状也正常,再没有出现便血和溢液的情况了。真的感谢二医东院的医生护士,我虽不识字,但我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王奶奶高兴地说。
“比预估的恢复情况还要好,来之前听说赵爹爹记忆力有些衰退,专门带了几盒石杉碱甲片,对他的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张小风通过指检,肛门收缩功能和张力都很好,无肛周湿疹,吻合口愈合很好,没有形成瘢痕,肛门外形、排便及控便功能完全恢复。
张小风提醒,直肠肿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发病率目前位于消化道肿瘤前三位。直肠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早期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一般人总是把便血当作是痔疮发作,然而,这很可能是直肠肿瘤的一个危险信号,应及时到正规、有资质的医院检查。临床工作中常常碰到便血患者来就诊,一个简单的肛门指诊检查就能摸到直肠8至10厘米内的肿块,这时其实都是早期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及时的局部切除手术,对患者的预后以及肛门功能的恢复极为有利,别等到发展成晚期肿瘤,肛门不保才后悔莫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