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在武汉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加强楚菜品牌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荆门,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饮食文化与楚文化一道源远流长。
荆门居东西南北之间,当四通八达之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也孕育了久负盛名的美食文化。
绚丽灿烂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物产资源、高超的烹饪技艺,形成了荆门独特的饮食文化,也为楚菜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荆门,楚菜重要源地之一
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打造楚菜品牌,发展楚菜产业,建设美食强省。
《意见》指出,楚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初具规模,是全国十大菜系之一。
荆门作为楚文化源地之一,毫无疑问是“楚菜”重镇。
早在4500年前,荆门就有先民在“饭稻羹鱼”,屈家岭出土的陶锅、稻壳、网坠是最有力的证明。
2500年前,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大招》中记有楚人食谱,被史学界称为国内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宫廷宴席菜单,其中有一道“露鸡”菜,和荆门人至今仍在食用的“风干鸡”系一脉相承。
2000年前,王匡、王凤率饥民揭竿而起,粉蒸虾、蚌、菜蔬的“匡凤菜”仍在京山一带弥漫飘香;明皇室的斗争使蟠龙升腾的卷切之宴演化成“无龙不成席”的习俗,而今尚存鲜嫩爽滑的余香。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荆门饮食文化的别具一格。过去,以“烹饪世家”著称的邱家厨艺,曾名震鄂西地区,影响江汉平原;素有“小汉口”之称的沙洋酒肆的名菜名点,集中代表了“鱼米之乡”的风味特色;蟠龙升腾的卷切之宴映射的是历史文化名城钟祥明朝宫廷御膳的豪华;东宝山区的熏腊、野味展现的是荆山余脉的山野饮食风情。
如今,开放的荆门,在饮食上兼容并包,在蒸、煨、炸、烧、炒之外,吸收了烤、烫等风格。
我市知名楚菜大师武清高曾说过,千百年来,荆门历代厨师用卓越的智慧和艰辛的汗水创造和繁荣了荆门的饮食文化,并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体系,在楚菜饮食文化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开始的为了生存,到后来的为了吃饱,到现在的为了吃好,讲科学、讲营养、讲健康等,饮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上千个菜品、几十种筵席,每种筵席都自成体系,构思巧妙,组合恰当,独具特色。
荆门楚菜的“软肋”
荆门的地理位置,基于饮食来说是一个“四战之地”。
荆门人吃菜,从来不讲究什么派系。无论是川菜、粤菜、湘菜,还是北方的饺子、兰州的拉面,统统有它的吃客。不管酸的、甜的、麻的、辣的、香的、臭的,都能接受并且勇于尝试。这和荆城人的性格有关,只要好吃、能让自己吃得舒服畅快,无所谓名气,好吃最重要。
近三十年来,荆门饮食市场多次受到粤菜、湘菜、川菜等菜系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荆门城区遍布大大小小的川味酒店,大凡挂有四川、重庆招牌的酒店必定生意红火,一时间麻辣口味、火锅吃法,让荆门人从传统的咸酱口味、鱼糕肉糕吃法一下变得川味十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荆门人与广东沿海地区交流的增多,加上全国性的粤菜北上趋势,粤菜用清淡、本味等元素洗涤着荆门人的味蕾;本世纪初,以新汉派为主的武汉菜向荆门饮食市场渗透;近年来,湘、川菜在荆门市场开始回暖,满大街的串串、火锅店吸引着荆门人的眼球,占据着荆门饮食的主要市场。
多次外来口味的冲击,把荆门本地的传统饮食文化挤向了“墙角”,也引发了荆门餐饮人的思考。
相关人士表示,缺乏文化包装意识、与旅游结合松散、无强力本土品牌等因素制约着荆门楚菜高质量发展。
如何擦亮“荆”字招牌
说到“水煮肉片”,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四川;说起“红烧狮子头”,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扬州;说起“臭豆腐”,就能想起长沙……
一盘菜就是一张地域名片。
市烹饪协会会长张毅说,餐饮业不仅是商业统计部门的居民消费指数和窗口,也是承载一个地域经济目标和彰显实力、提升地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提升荆门楚菜品牌价值,推动荆门高质量发展,荆门餐饮人和相关单位一直在努力。
,前些年,曾举办过多次荆门乡土烹饪大赛,旨在发掘荆门本土菜的价值,加强荆门楚菜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市本土餐饮企业呈蓬勃发展趋势,在与外来餐饮品牌角逐市场时并不落下风。
2018年6月,荆门美食文化研究所成立,聘请荆门知名学者、烹饪大师、社科专家等,专注荆门本土饮食文化研究。
《意见》指出,要打造以农业为基础、餐饮业为核心、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楚菜产业链,有利于带动餐饮、旅游业、物流等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省餐饮业营业额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4%;到2025年,跨入万亿楚菜产业。
对标《意见》和产业数据,荆门楚菜品牌建设和弘扬仍任重而道远。
“在《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8项重点工作和打造14个楚菜产业集聚区,这其中包括建设中国(钟祥)养生美食之乡,这些提法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张毅说。
有关学者指出,要做好楚菜创新发展,擦亮“荆”字招牌,需要政府探索建立荆门楚菜餐饮龙头企业认定办法,振兴“老字号”餐饮企业。企业需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餐饮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竞争力。建立起荆门楚菜相关产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形成配套齐全、整体联动、运行高效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餐饮、食品加工、商品零售、旅游、健康、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