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难以忘却的记忆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张高海

清明时节,我回乡祭祖,途经财政部沙洋五七干校旧址。这里正悄然发生着巨变。我下车伫立旧址,凝视良久,干校那火热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虽然时光流逝50余载,至今仍让我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尊师重教、严于律己不走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广大干部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来到湖北沙洋建立干校。在我们李市区红卫大队范家台(现李市镇蒋台村),前面是人大五七干校,后面是财政部五七干校。当时部分干校学员不仅自己接受锻炼,还将孩子从北京带到这里,接受艰苦条件下的初等教育。当时我是村小学校长,倍感责任重大,更为村里简陋的教学条件担心。人大五七干校的学员们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久由干校专门用卡车运来了长条凳子和木料,解决了学校校舍和课桌问题,还为学校统一印制了《学生成绩通知单》,从根本上帮助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干校学员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记得有一次,一位财政部五七干校学员的子弟,快要放学时在与本地学生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书包里的砚台掉出来砸伤了本地学生的头。我得知消息后,迅速带受伤学生到村卫生室进行消毒止血处理,并对两名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原本以为这事就此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干校那名学生的家长主动来学校找老师交流检讨,还买了一大袋副食品,带着孩子到受伤学生家中道歉,令受伤学生家长很是感动。据说那孩子的爸爸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他们不居功自傲,尊师重教,在地方被传为佳话。作为村小学校长,我有幸受邀参加了一次干校举办的新春联欢晚会。时任干校办公室主任的李晗光同志,非常热情谦和,早早地就在礼堂门口迎接我。当我走进礼堂时,全场学员肃然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直到我坐定,学员们才纷纷坐下,掌声才停歇。整场晚会,虽然没有乐队伴奏,但清唱、小品、才艺展示各有特色,不逊专业水平。晚会上那热烈的场面、学员们平易近人的品质,以及他们尊重地方教育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驻村入户、接受锻炼做表率

当时的农村缺吃少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财政部五七干校派了两名干部进驻我们村,主要任务是接受锻炼、帮助群众。一名女同志叫温霄,解放初期南下干部;一名男同志叫陈锡祜,上海交大毕业。他们分别住在贫下中农家中,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在经济上资助住户。陈锡祜同志经常利用晚上乘凉的时间访贫问苦拉家常,宣传党的政策。温霄同志则每天坚持早起,为五保老人挑送饮用水。有一次农田抗旱,生产队长要求大家连夜挖一条水渠引水灌溉。当晚我也参加了劳动。漆黑的夜晚,随着发电机的轰鸣声,送来了微弱的灯光,大家争先恐后地干起来。温霄同志也不甘示弱,在我旁边铲土如飞,挥汗如雨。温霄同志流汗过多,口渴去喝水,结果误将发电机用的柴油当成茶水喝了。原来工地上有两个一样的桶,一个装的是茶水,一个装的是柴油,颜色都比较深,加之光线昏暗,难以分辨。大家都非常着急,劝她回去就医。只见她将手指伸入口中,强迫呕吐,忍着胃部灼烧的痛苦,坚持和大家一起挖完水渠才回住户家休息。她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救人之危、无微不至胜亲人

干校开办第二年中秋后不久,迎来了我人生中既高兴又担心且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我下班后回家,发现妻子即将临产。村里没有接生员,在这危急时刻我想到了干校,找到李晗光同志。他当即用广播喊话:“来干校探亲的家属中有没有妇产科、儿科医生,请马上到办公室来,有急事!”不一会儿就来了两位女同志,一位是来自上海的妇产科医生汪大夫,一位是来自北京的郑大夫。两位医生不容分说,迅速到卫生室拿了医用品和卫生纸赶到我家。汪大夫仔细检查完说:“没问题,是顺产,但现在不会生,大概要等到明天早晨五点。”郑大夫坐在床边与妻子拉家常,缓解妻子的情绪。看着妻子一阵一阵地疼痛,我也紧张地走来走去,汪大夫说:“这里没你的事,你放心去休息,等生了我们叫你!”第二天早晨五点刚过,孩子的一阵啼哭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郑大夫抱着孩子对我说:“恭喜你做爸爸了,是个胖小子。”又教我如何包裹孩子,交代注意事项。两位大夫一夜未眠,早晨我做了荷包蛋她们未尝一口,说留给产妇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们隔三差五过来看孩子,还带着香皂来给孩子洗澡并体检。为让孩子记住是上海和北京(北平)的两位大夫接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给孩子取名海平。现在回想起来既感动又后悔,后悔当初未能留下两位恩人的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曾两次进京寻找,都因信息不完整未能如愿。

干校创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干校学员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光辉形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