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后,中国的猪也要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了。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金华猪的母猪数量从1980年近25万头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有的地方猪种,甚至“已找不到公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
换句话说,这些猪一不小心就要变成珍稀动物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王立贤2014年就提出“中国本土猪种选育刻不容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甚至警告,“猪种的灭绝同样是一场生态灾难”。
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中国“土猪”一共有90个地方品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2个,其他品种15个。这些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
“一些种群在当前看来不一定有太多的价值,但它们关系到动物遗传资源的未来,这就像气候变化一样。遏制家畜遗传多样性的流失,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的专家在这次会议上呼吁。
市场的选择
猪圈里的危机,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荡。
四川有回锅肉,东北有杀猪菜,八大菜系里每个菜系都有猪肉的做法。金华火腿要用金华猪,云南烤乳猪自当用滇南小耳猪,经典川菜回锅肉就该用四川成华猪。
然而,四川当地的成华猪,在几年前“只剩下五六十头”,比大熊猫都稀少。
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广汉、什邡、德阳等地大部分农户家还随处可见这种一身黑毛、腰宽臀大四肢短的猪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良猪种在全国推广,饲养成华猪的人越来越少。
不只是成华猪,随着原产于丹麦的长白猪、原产于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和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等品种陆续进入中国,这些被称为“杜长大”“洋三元”的商品猪,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猪肉市场和养殖场。与此同时,中国地方品种的母猪迅速减少。
土猪危机不仅出现在中国,在大约克夏猪的老家英国,上世纪20年代最受欢迎的猪,原本是起源于16至17世纪康沃尔郡的大黑猪。它被出口到许多欧洲国家,甚至远渡重洋抵达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非洲等诸多国家及地区。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密集型室内化养猪模式开始普及,更适合户外的英国大黑猪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大黑猪已经成为当地最稀有的猪种之一。
基因保卫战
在猪的品种战中,中国土猪原本占据着优势。它们又能生又好吃。但是到了2008年,农业部发起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
为了保护中国地方猪种,一些研究者提出过冷冻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术保种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技术上还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种,至今难以定论。
比起这些尚处于实验阶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体保种。国家与地方陆续建立保种场,撒网式地收集那些日渐稀少的地方猪种猪,圈养保护起来。
活体保种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种猪的现有性状,尽量不改变其现有的外貌和生产性能。种群规模扩大了,就可以通过“种群内不同品系间的杂交”,或是“与外种猪或其他品种猪的杂交”,在保留地方猪原有特点的情况下进行杂交育种。
“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需求。”专家表示,“曾经引进洋猪是为了解决肉不够吃的问题,如今保护土猪,是为了解决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护基因多样性。”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成华猪的保育,也从2013年开始受到重视。
新的希望
40年前的市场选择了洋猪,如今中国食客刁钻的舌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现在的猪肉怎么不好吃了呢?对美味的追求,成为一部分食客购买土猪肉的动力。
这种动力也给中国土猪带来希望。2017年,我国的猪肉产量是5340万吨,生猪出栏68861万头。中国人吃掉的猪肉虽多,在世界范围内,却不是养猪的质与量最发达的国家。国际市场上,我国生猪存栏和猪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但猪肉出口数量,只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3%。出口猪肉的价格,比美国出口猪肉低30%左右。
具有更好的“肉质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国土猪,有朝一日,应该可以成为中国猪肉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
正在进入高端市场的土猪肉,可以用两倍以上的单价,弥补出栏慢、成本高的劣势。“把成本控制在白猪养殖的1.2倍到1.5倍,市场价格是它的两倍以上,那肯定是赚钱的。所以如何提高黑猪的综合生产性能,才是关键。”专家称。
除了种畜场,知名电商平台相继开始养猪,前不久还搞出了“人工智能养猪”“猪脸识别”的技术。
新的技术不断被安装进猪圈里。越来越多猪场开始使用数据管理系统,喂饲料交给机器,猪怀孕要照B超,连猪交配过多少次之类的信息,都要上传到云端。专家表示,在这个时代,养猪也需要产品经理了。
(据《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