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门郑氏家规初考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郑文

大明朝宣德年间,中取进士的郑素公,由江西迁至黄州(今黄冈)麻城乡永宁村,后敕授湖北承天(今钟祥)长林(今荆门)牧,再由麻城迁往长林东南境羊村(今荆门沙洋曾集镇郑家嘴),从此便在此繁衍生息。1458年卒,享年68岁,葬于今高阳镇易集5组。

六百年过去了,素公后裔在荆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秉承祖训,光大祖德,见贤思齐,兴邦创业,谱写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风是促成社会文明的基本元素。溯源郑氏的历史,曾有许多家规家训典范留传后世。北宋末年,在今浙江金华浦江郑家宅,被称为“同居一世祖”的耄耋老者郑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召集家人立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因此揭开了郑氏家族尚义一门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十五世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60余年的历史帷幕。这便是被朱元璋亲赐的郑义门“江南第一家”。老人的约定成为了族人自觉而持久的行动。如今,经过世代子孙持续修订补充的168条《郑氏规范》镌刻在宗祠,成为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六百多年历史中,荆门郑氏曾有四次修谱,民间留存下来的谱牒唯有第四次尚全。谱牒第一册有家祠例、家训及家训小引等。《郑氏家训小引》“家教家学世世得以振兴”是对家训制订意义的深刻阐述。《家训》内容以“孝悌”为重点,规范了父子、叔伯、兄弟等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准则,如“弟敢犯兄,比于不孝,责二十板;而兄虐弟,亦伤父母心,宜同族议处”。同时,还从诚信、从善、敬业、勤俭、教化、法制、交友、荣辱、妇女地位等方面作了明细的规定和规范性阐述。

进入21世纪,荆门郑氏和各姓氏同胞一道共享太平盛世,同筑发展之梦。荆门郑文化研究中心应广大郑氏宗亲的要求,本着古今结合,吸纳古之精华,去其糟粕,跟进时代发展要求,在求得荆门郑氏宗亲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的基础上,制订了《荆门郑氏家规》(附后),以期作为荆门郑氏一族家庭教育的规范。

《荆门郑氏家规》将传统文化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八荣八耻”的政治要求相融合,共64句、256字,作为锻造人品和建设家庭的基本准则。《家规》分为“修身”“齐家”两部分。其核心内涵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尽忠国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廉洁奉公,尚德知耻;对家庭有序治理,使家庭成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包括教育理念、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等,使子孙健康成长,家庭世代兴旺。特别要说明的是,修身中倡导提出的“慎独”,要求郑氏族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纵,不逾矩,自觉进行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达到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荆门郑氏穿越历史,从老祖宗留下的家规家训中,寻找到了可发扬传承的精华,也从其他姓氏箴规庭训家戒中得到启示和借鉴,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荆门郑氏家规的内涵,拓宽了郑氏族人的视野,并以此形成家庭教育的文化自觉。

湖北荆门郑氏家规

效忠国家

敬尊宗祖

敦亲睦族

相亲邻里

父严子孝

母慈媳敬

兄弟友爱

妯娌比贤

夫妻互尊

坚守义务

患难相恤

疾病相扶

八德当崇

五毒当诛

遵纪守法

荣辱殊分

诚信至上

表里如一

仁厚善良

大度包容

慎独为圣

清心治本

学会放弃

懂得留余

礼仪教化

学识修养

道德高尚

言行文明

肩担道义

胸怀世界

重义轻利

济困扶危

出仕清廉

勤政奉公

体恤人民

留取清名

为民本分

以德修身

饱读世书

博学天下

敬爱家族

取用族名

报国兴邦

光宗耀祖

以法齐家

以德兴家

勤苦立业

节俭持家

敬业为上

以劳为福

苦作勤耕

惜福养廉

热心公益

乐善好施

崇尚科学

移风易俗

饮食有节

起居有律

良习养成

健康安宁

整齐门内

提撕子孙

家规训导

万世永昌

2018年12月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