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天滋
通讯员
龚琼
文/图
阅读提示:《青年张文秋》是市艺术剧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排的又一大型现代花鼓戏,计划6月初立于舞台。3月30日开排以来,市艺术剧院的演职人员就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五一”过后,排演进入合音乐的阶段,演职人员才得以短暂休息。
抠戏:全能的导演
“开始!”
“1、2、3、4……2、2、3、4……”
5月6日,市艺术剧院《青年张文秋》排练现场一片忙碌。导演一喊开始,司鼓大声喊着节奏,主胡、二胡迅速拉响乐曲;舞台上,演员踩着节奏,舞着枪,耍着大刀,表现与敌人的遭遇战。
导演韩剑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不断提醒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慢……慢……展开……再慢……手打开……咚!”
随着“咚”的一声,舞台上的“青年张文秋”被敌人的炮弹震晕、倒地,一个剧情结束。导演走上台,亲自给演员示范,一个动作、一个唱段地进行抠戏。
然后,再“开始”。
一小段剧情,舞台上只要一两分钟,演员们却要排演N个小时。
排演中,最忙碌的是导演。一会儿台下,一会儿台上,一会儿唱,一会儿跳,演员在台上怎么走、刀怎么舞,布景怎么移动,音乐的配合……所有的细枝末节,导演都要一一看到、说到、指点到。
韩剑光是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先后主演、编剧、导演过20多部作品,作品涉猎京剧、昆曲、婺剧、评剧、话剧、歌剧等多门类,获得过多个国家级大奖,是一位对戏曲非常在行的导演。
练功:勤奋的演员
“我已经搞‘疲’嗒!”
“你‘皮’什么?”
市艺术剧院艺术总监曾菊和导演的对白,一个荆门话,一个北京话;一个喊累,一个说玩耍,引起一片笑。
曾菊在剧中扮演张文秋。一个多月来,曾菊天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背台词,白天在排练场练一天,晚上回家还把当天的戏在心里“默”一遍,仔细回忆场上的身法、唱腔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排得特别累。”曾菊说,这部戏场景转换特别快,“像张文秋成亲那一场,刚刚成亲,一牵手,一转身,就是几个月以后。刚成亲与成亲几个月,在舞台上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她刚开始排练时很恍惚,总是问自己,“我上台是干啥的?”一个多月排下来,曾菊才慢慢找到作为主演在舞台上的根基。
市艺术剧院副院长罗涛在剧中扮演张文秋的丈夫刘谦初。“台词很难背,很多都是展现革命理想信仰的,很激昂很抒情,只能硬背。”罗涛即兴朗诵了一段:“河流在河道翻腾,熔岩在地下奔突,它们一旦喷薄而出,将造就一个新的乾坤……”
“唱腔也难。”罗涛说,这部戏有别于过去演过的所有戏,一段唱腔,有升降调、有伴音、有移调、有8度跳跃,旋律很优美,却很难唱,“这部戏对我们所有演员都是一个挑战。”
演员曹立洲本是小生行,这次在剧中扮演女主的娃娃亲徐剑清,这个角色属丑行。50多岁的演员从小生改唱丑行,身法唱腔都要从头学,难度大,常常记不住。导演教戏的时候,曹立洲就连连喊场记赵艳:“你帮我拍下来,我下去练!”
排演中,导演常常即兴发挥现场指导,演员要记下来不容易。初次担任场记的赵艳,一刻都不敢松懈,眼睛、耳朵紧跟着导演,一双手,放下笔就拿起手机,随时记下导演的要求,随时录下导演的表演,保证每天排演的顺利推进。
谋划:幕后的故事
每排一出大戏,市艺术剧院都要举全院之力,台前幕后、全院上下齐心奔忙。
市艺术剧院从2018年就开始谋划将张文秋的故事搬上舞台。张文秋是毛主席的双儿女亲家,出生于京山,青年时期活跃在本地的革命战场,其革命故事是荆门文化艺术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笔。2019年,《青年张文秋》剧本第一稿出炉,经过三年修改最终确定了剧本。
“谁来写剧本?剧本怎么写?剧本写好了,谁来导演?谁来主演?作曲、乐队……”市艺术剧院院长蔡建庭一边讲一边就陷入了回忆,“不仅是人,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舞台布局,每部戏都是这样一点一滴谋划出来的。”
为创排《青年张文秋》,市艺术剧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组成了强大的创排团队,编剧、导演、作曲、主演,均经过精心选择。
“今年红色题材戏曲特别多,怎样表现是创排团队面临的重要问题。”蔡建庭谈到了诗画创作风格,抒情的语言、跳跃式结构,“从目前排演的情况看,比较大气,诗画的舞台呈现很雅致,但还需要打磨。我们希望这部作品不仅是红色题材的宣传品,更是一部艺术品。”
为了将《青年张文秋》打磨成艺术品,该剧进行了很多创新。在音乐创作方面,引入了铜管乐;在表演程式上,为配合舞台时空变换的大跨度,采用了声光电;
在舞台布置上,采用了移动式的道具来丰富场景。
在这一系列谋划的背后,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市艺术剧院,一方面剧院正处于改革阶段,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排戏前期投入大。“实在不行,先暂时停发演职人员的工资,把戏排了再说。”目前,蔡建庭正在谋划着如何发动大家勒紧裤腰带认真排好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