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伦明
编者按:疫情发生后,市精神卫生中心迅速推出心理救援服务,为居家防疫的人们提供24小时热线咨询,用“心”用“情”为市民舒缓情绪上的焦虑和无助,抚慰人心,予人平静。他们是心灵治愈师,艰难时刻守护着我们内心的安宁。
“我没接种疫苗,会不会被感染了?”
“我心慌、发软,不想吃饭,睡不着觉,怎么办?”
“老家的稻谷要割了,不能回去,要疯了!”
……
电话那头是焦虑的求助,电话这头是耐心的倾听、询问和安慰,热线传送着理解和温情,倾诉者的心情也在抚慰中慢慢地归于平静。这是疫情期间我市心理救援热线医生们的日常。
8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市二医东院,探访为市民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荆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热线电话接听室,记者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忙碌。
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室副主任戴立磊介绍,本轮疫情发生后,中心抽调18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小组,统一调配,对应各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心理救援热线电话24小时专人值守,每天都能接听到大量因疫情防控出现的情绪问题。记者在热线咨询登记簿上看到,从疫情之初到27日,共接线554人次。通过耐心的交流和抚慰,基本能稳定来电者的情绪。
疫情来袭,中心城区先后实行封控管理,被动宅在家中的市民会面临情绪的波动,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8月15日凌晨1点多钟,一名高三学生打来电话,诉说自己因长期在家出现明显焦虑情绪,难以入眠,感觉自己学习效率太低,记性变差,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极易发脾气。接线医生渠馨芳耐心倾听来电诉求后,给出了心理指导建议:首先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要有意识地调节、转换想法;保持健康睡眠节律,早睡早起,深夜不要看手机;保持健康饮食;即使不能出门,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卫生;另外,探索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瑜伽、街舞等,坚持锻炼;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受谣言误导;通过远程方式与不能见面的家人、朋友、同学等保持积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有情绪波动时可与亲友倾诉。通过倾心的交谈,这名高三学生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表示已基本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有信心让学习和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针对不同人群的情绪问题,接线医生会采取“积极倾听、耐心询问、及时安慰”的策略。戴立磊告诉记者,接听的电话中,大多数来电者均因现实事件而出现情绪波动,如因对防控政策的不了解而出现的迷茫与担心;对新冠病毒的不了解而产生紧张与害怕;对严格居家隔离导致既定安排受阻而焦虑,如农忙、就诊等,针对以上现实事件引起的情绪波动,接线医生在做好抚慰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问题向相关部门转接,在得到有效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后,来电者的情绪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但也有反应过急,甚至出现消极想法的,这就需要接线医生迅速判断,并采取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在接听的电话中,有9例来电者因为情绪波动大、坐立不安、出现严重的紧张害怕,部分人员存在明显的自杀想法,值班医生对他们进行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8月19日上午,酒店隔离对象王某出现情绪崩溃,不停吵闹,反复说不想活了。当班医生严放当即赶往酒店,严格防护后与王某面对面交流,深入沟通得知,王某属于密切接触者,隔离后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坐卧难安、茶不思饭不想,担心自己确诊,同时也担心家人安全。由于隔离时间较长,怀疑自己患了新冠肺炎,害怕亲朋好友知道自己被隔离后受到歧视,整晚不能入眠,做梦也会梦到自己确诊,常会夜间惊醒。严放耐心地倾听、安慰后,为王某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告诉她目前这种情绪状态是正常的,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出现,让她自我接受、接纳,并认可她积极应对的行为,同时鼓励她积极面对后面的日子,困难是暂时的,政府会妥善处置;鼓励她与家人联系,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鼓励她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及疫情动态,纠正认知,减轻对疾病的恐惧;鼓励她进行自我情绪宣泄,与人倾诉,以运动、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最后,再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并与驻点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对王某进行时时关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王某的情绪基本得到控制。
理解、尊重、共情、专业,一个个求助者在这里得到了抚慰,渐趋平静的心能助他们渡过眼前的困境。心灵治愈师用心交流,用爱坚守,在危难时刻逆行出征,守护着我们内心的安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